芸芸世上,有一些事物,仿佛总是在冥冥中召唤着你的。比如都江堰,只是我读历史时众多名词中不太耀眼的一个,无关文化,更无关情怀,它或许还勉强能算家喻户晓,但是相较于着名的长城、黄山、桂林,这并不是一个特别让人向往的名字。
关于都江堰,原计划是一个路过时附带的可有可无的行程,在我的上一个行程往返时经过,因为跟一团一游而不停留,以为是无缘与其相会的了,再者出行已半个月了,在有限期的假期内难以安排时间去那里游览。或许,这世上,总有些东西,是注定要失之交臂的吧。
而熟悉川地的同学告诉我,都江堰很值得去看一下,在那边可找他的朋友开车去,只需一个小时车程,高速往返很方便。因此,当我回到成都确定了返程车票后,还有一个大半天的时间,可以供我闲逛,于是并不需要太多的犹豫,都江堰终于没有令我遗憾。
西出成都,经成灌高速,来到都江堰的城区,清新而整洁,震后新修的道路平整宽敞,向导开车拉着我,径直到了景区入口。
沿着石板路往里走,路的两边立着各个时期修建、维护都江堰的功臣的雕像,有李冰、李二郎、诸葛亮……不觉中,已经走进伏龙观,这里陈列着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都江堰的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并介绍了都江堰的三大神奇的三大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走出伏龙观,远远的就听见轰隆隆的水流声,顺着台阶登上亭子,就看到了“宝瓶口”。此时,眼里只有浩浩荡荡、奔腾不羁的水。那水如此有气势,翻滚着、轰响着,争先恐后地宣泄一出的撼人的力量。“宝瓶口”呈倒梯形,它是李冰带领广大民众用了8年时间,用火烧、水浇、人橇的办法,从坚一硬的岩石上凿开一个大口子,它就像一个花瓶的口,因此就叫“宝瓶口”。它使从上游流下多余的水从这里分流,减少了水灾的发生。宝瓶口凿开后,右边形成的山丘,称“离堆”。
出了“宝瓶口”,经过一座桥,到了“飞沙堰”,在古代“飞沙堰”是用笼篼卵石堆砌而成,现在已用混凝土筑成,它主要功能是把从上游冲下来的沙石排走,从而起到防洪排沙减灾的作用。再往前走,就到了“鱼嘴”,“鱼嘴”是三大工程之首,呈三角形,就像鱼的嘴一样,它也是人工修建而成的分水堤,把滔滔岷江水一分为二。站在“鱼嘴”的前端,远远望去,汹涌的江水一泻而下,经过“鱼嘴”的分水分沙、“飞沙堰”排沙泄一洪、“宝瓶口”引进水源并且控制洪水,都江堰的三大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不由使人惊叹与古人的智慧,追忆着李冰当年如何巧借地利,创造人和。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于公元前256年,其历史年代早于长城数十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历经了二千多年而不衰,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大型水利工程。由于都江堰的存在,使得成都平原两千多年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四川因此而成为天府之国。
读过余秋雨的《都江堰》,他那种自信、理性、从容、智慧的叙述风格把都江堰的恢弘气势表现的淋一漓尽致,从而使我对都江堰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都江堰是科技的都江堰,同时又是文化丰沃的都江堰。一江浩荡之水,它澎湃了二千二百多年的水文化渊源,丰厚而凝重,浇灌了天府之国,润泽了巴蜀文明,甚至永久性的灌溉着中华文明。
我们把长江黄河视作民族的母亲,它们流经的土地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岷江是川西平原最重要的母亲河,都江水更是润泽天府之国的生命之水。在都江堰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之中,一直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是自然之河,一条是文化之河。自然之河滋润土地,灌溉农田,而同时随着都江堰水利工程竣工而开始构建的文化之河也开始流淌,默默地孕育、积淀、丰厚和营构着巴蜀文明乃至中华文明。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