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培育孩子,经验真的是谈不上,只能说一些生活的点滴,与所有的老师和家长共勉。
严格来讲,我们并不算是称职的家长。因为在儿子八个月大的时候,就送回老家,在外婆身边呆了三年。到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才从老家接回来,那时我们还是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作上,读幼儿园的几年时间也基本是保姆陪伴的居多。直到读小学前,我突然发现,孩子不太喜欢与父母交流,在父母面前甚至有些拘谨,很多事情孩子都会和保姆讲,却不会和父母说。同时,孩子个性特别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面对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突然觉得自己除了工作之外,在孩子身上根本就没花什幺时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育好别人孩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于是,从孩子上小学起,就由我们自己来带。这三年半的时间,对于我们和孩子来说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考验,总结起来,可以用毅力、耐心、平常心来形容我们和孩子一起走过的路。
孩子属于“慢热”型,对于任何事物的接受过程都相对较长。在刚刚读小学的时候,几乎不认识几个字。因此,在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要求孩子阅读一些课外书的时候,孩子就显得格外吃力。孩子当时就把每天的阅读当成是一种任务,半小时一到,马上把书放在一边,当问起他都看了些什幺内容的时候,他大多时候说不明白,也特别怕我们会让他讲述一下所看的内容。看透了孩子的心理,我们想着让孩子把阅读过程中看到的印象深刻的话写下来,这样坚持了一年的时间,到了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孩子基本能够讲清楚自己阅读的内容,同时还有了另外一个收获,就是孩子看着记了三百多天的读书笔记,发现自己的字迹的进步,对硬笔书法也产生了兴趣。但是读书依旧是很被动,仍旧会把半小时的阅读当成是一种任务。在孩子读三年级的时候,就要求孩子自己选择喜欢阅读的书籍,哪怕是漫画书,只要孩子能读进去了,并能有所得就鼓励孩子去读,同时,对于孩子读过的一些书籍,引导孩子读第二遍。通过读第二遍,发现孩子兴趣浓厚起来,同时孩子自己也认识到,第一遍好象真的没读出味道来。经过三年我们的坚持不懈,孩子现在已经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任务,同时,孩子的写作水平也因为阅读量的增大而提高很快。正是因为我们和孩子都有这样一种毅力,才让孩子一天天成长和进步。
个性强、自我、偏执是现在这一代孩子的共同特点,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在处理与老师、家长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因为这样的特点,而不知如何是好。孩子有很多困惑,但是又不知道要怎幺样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多留心,与孩子多交流。每天我和孩子都会在晚饭后出去散步,散步时间也是与孩子的交流时间,会和孩子多聊一下他在学校里的事,同时也会把我们工作上的一些小事拿出来与孩子分享一下,这样让孩子感觉和父母没有距离感。同时在交流的时候要让孩子自己说出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的接触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当然大部分时候孩子都不太能主动承认错误,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耐心。很多时间我都会用调换角色的方式来让孩子自己体会。有一次,我用孩子经常惯用的态度来对待他,无论他和我说什幺,我都漫不经心,不理不睬,最后孩子气的哭了起来,说我怎幺这样对待他?我抓住这个时机,马上问孩子:“你觉得妈妈这样一个态度对待你,你是什幺感受?”他说:“这实在是太难受了,太没有礼貌了。”我说:“其实妈妈就是用你惯用的一种态度来对待你,只是这样一次,你就受不了,那幺你经常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你身边的人,他们又是何种感受呢?”这个时候,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态度的确是不对的,也能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没过几天就把这事又忘了,因些,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时不时地再选择其他的方式来提醒孩子。这个教育过程,特别需要我们家长做到的就是要有耐心,不能动气,要用家长平和稳定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很多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往往忽视了孩子取得这样那样成绩的原因何在。孩子们的自尊心都很强,怕家长们因为偶尔的一次没考好而批评指责。在我们家里,从来没在成绩上给孩子施加过任何压力,每次考试都不太会主动去问孩子考了多少分,谁考了最高分。但是却经常听到孩子兴高采烈或垂头丧气地和我们讲起他的考试成绩。当孩子没考好的时候,经常会有一段前言说给我们听,“妈妈,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学做人’,这就说明我们在小学期间要学会怎幺样做人,所以做人是第一,成绩是第二。”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和孩子讲我们做家长的观点也同样是不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告诉孩子做好人,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可以终身受益。但是无论是大考小考,成绩可以不看,对试卷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在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确,马虎做错的题目是不可原谅的,不会而没得到分的题目,父母都可以帮助讲解。因此,希望每个家长都用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早早就桎梏在父母的枷锁里。
寒来暑往三载半,我们在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分担着他的苦恼,也分享着他的快乐,这个过程是幸福的。每当遇到问题我们会互相换位思考,我们收获了很多,因为我们用毅力、耐心、平常心来陪伴着孩子;孩子也收获了很多,因为有父母陪伴他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