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唐僧取经历史真相”陈宣章中国的三教九流:三教指宗教,即道、儒、佛;九流指学术流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这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也是指社会上各种行业、各色人物。道教、儒教起源于道家、儒家,而佛教是舶来品,由外国传来。道、儒、佛三教中,道教、儒教是国货。孔子曾学礼于老子,道教比儒教历史更悠久。在封建社会中,佛、道、儒三教各有用处:“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道教创世最早,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但在民间百姓中影响很小,因为“修身”是贵族的事,平民百姓以“温饱”为目标,即使是富豪也与“修身”无缘。战国时代即有道家,但是教一团一产生于汉魏两晋,神化了道家的道德哲学家。所以,道教与道家不同,道教的宗教场所为道观。后来,道教在民间仅剩天师画符、巫婆跳神。儒教又称孔教,把孔子学说当成宗教,把孔子神圣化,其历史悠久,但只是文人的事。“贫民子弟十年寒窗,一朝考中状元,招为驸马”,历来只是宣传而已。除了山东曲阜,全国文庙还剩多少?儒教一词首先出现于《史记》,正式使用于汉末蔡邕:“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魏晋时代,“儒教”这个概念逐渐流行。隋唐以后成为“由古代圣帝明王开创和不断改进的、由孔子加以综合创新的、在汉代被国家立为国教的宗教。”儒家中的“今文经学派”,从董仲舒到康有为都把孔子当成教主。儒教以十三经为宗教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宗教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文庙)、泰山为宗教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宗教仪式。其“功劳”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政策,历代皇帝逐渐升级大捧孔子为圣,再为神。真正提出“孔子创教”的是清末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后来爆发了“五四运动”。现在,康有为的徒子徒孙把孔子的塑像树立在北京,这是历史的悲哀。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以下均省略“公元”),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建立最早的洛阳白马寺。佛教主张:不管是谁,只要自我修心,死后都可升天,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佛教在平民百姓中有广阔的市场。佛教初来中国并无宗派,后因佛典翻译昌盛,思想体系与义理各有独到之处,又以师承法脉不同、着重经论互异,形成十大宗派:大乘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和小乘的俱舍宗、成实宗。佛教经过唐僧取经后,融入中国,成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道、儒、佛三教起初彼此攻讦,几欲置对方于死地,最后三教融合、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浑然整体。儒家思想益于维持社会的人伦秩序(忠君孝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家思想益于张扬个人的精神自一由(自在无为、逍遥无待、神游于天地之间),佛家思想则能为每个人对自己生死问题的终极关怀提一供一种答案(因果轮回、生死解脱、破除烦恼)。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儒教、道教发生论战。573年北周武帝亲自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辨释三教后”问题,最后作出了“儒教在先,道教次之,佛教在后”的结论。但是历代统治者对道、儒、佛的排名并不相同,宗教政策随帝王个人喜好之不同而使三教命运起伏波折。例如:成吉思汗尊道教。说到唐僧取经,大多数人会联想《西游记》。避开其神话成分,《西游记》对唐僧取经之事误导甚多:(注:本文引用的《西游记》是齐鲁出版社1980年版。)1.第8回,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幺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也即,唐僧取经是如来的佛旨。2.第12回,玄奘法师“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他外公见是当朝一路总管殷开山,他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包括后面的经历,胡编玄奘身世。3.第12回,“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幺?’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唐太宗见了(观音菩萨)颂子,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玄奘自告奋勇:“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唐王甚喜,即命回銮,待选良利日辰,发牒出行,遂此驾回各散。”也即,唐僧取经是奉唐太宗旨意“发牒出行”。临行唐太宗还送紫金钵盂,选两个长行的从者,又送银絺的马一匹为远行脚力,又指经取号:故名唐三藏。这些都是子虚乌有。4.第14回,三藏道:“我俗家也姓陈,乃是唐朝海州弘农郡聚贤庄人氏。我的法名叫做陈玄奘。”玄奘原籍不对。5.第98回中,如来佛对三藏曰:“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婬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一毛一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三藏:有法一藏,谈天;有论一藏,说地;有经一藏,度鬼。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般不载。汝等远来,待要全付与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强,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唐高祖李渊早就以老子为同宗,信奉道教为正宗;唐太宗当政改元“贞观”,说:“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仍然采取“兴道抑佛”的政策,并正式册封老子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就在贞观元年,唐僧西行取经被朝廷拒绝。玄奘法师偷出凉州,被朝廷通缉。唐玄宗把老、列、庄三子之书正式改名为道教的真经:《老子》为《道德经》,《列子》为《清虚经》,《庄子》为《南华经》,道教之隆,前无其盛。连一宠一擅专房的杨玉环(贵妃)皈依道教,号为“太真”。但是,由于唐僧取经,在印度佛教界得到巨大成功的深远影响,唐太宗改变看法,佛教在中国迅速传布。《西游记》说唐僧奉旨西行取经,是对唐太宗初始“兴道抑佛”的掩盖。《西游记》中没有一点儒教文圣孔子的影子,却通过如来佛的“总结”,批判道教、贬低儒教。观世音菩萨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声音的菩萨”,为避唐皇李世民讳,改成观音菩萨;宋朝以前,观音菩萨是男性,法号“慈航大士”,后来变为女性;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为己任,专管人间百姓皈依正果,因此在民间的影响极其深远。《西游记》中,车迟国原是个“敬道灭僧之处”,二千多和尚死了六七百,其余“长受罪”。孙悟空到三清观,把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三个圣象都丢进茅坑,又让三个妖道把尿当圣水喝。接着就是佛道斗法,孙悟空灭了三个妖道,对车迟国君臣僧俗人说:“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话里,三教明显是佛、道、儒排列。6.第12回,菩萨道:大乘佛法“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唐僧取经地点、对象与目的不对。《西游记》对唐僧取经历史真相的误导,不利于对玄奘的历史功绩正确评价。一、唐僧取经缘由。隋文帝时期大力提倡佛教,佛学盛行,“天下之人,从风而一靡一,竞相景慕”。唐僧玄奘,俗名陈袆,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出生于洛州缑氏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陈村(今河南偃师县陈村),兄弟四人中排行第四。父亲陈惠是江陵县令。陈袆5岁丧母,次年陈惠辞官。陈袆8岁从父读经史;10岁丧父;11岁随二兄陈素生活。陈素是洛阳净土寺和尚,法号长捷。陈袆跟着学《维摩诘经》和《法华经》。612年,大理寺卿郑善果奉敕在洛阳剃度27名和尚,陈袆从数百人中入选成小沙弥,法名玄奘。19岁时与兄长捷同赴长安,因战乱又转成都从高僧道基(57?-637年)学《毘昙》,从高僧宝逻学《摄论》。21岁受具足戒,“坐夏学律”,成为比丘。次年随长捷至成都定慧寺,一面受学,一面讲学,名声大着。24岁至荆州天皇寺讲授《摄论》、《毘昙》。《毘昙》是小乘佛教萨婆多部的论藏,《摄论》是大乘摄论学派的论藏(当时国内大乘还有地论学派)。25岁至扬州、吴会等地参访求学,又到相州从高僧慧休学《摄论》、《杂心论》及《地论》。次年慧休将他介绍给高僧道岳,去长安投奔高僧道尼,途经赵州从高僧道深学《成实论》。27岁抵达长安,跟道岳学《俱舍论》,跟法常学《摄论》,跟僧辩学《涅槃经》。玄奘看到:国内虽然学风很盛,但宗派林立,各云其是,多有分歧,互相矛盾。而且经书的翻译数量、质量也有问题,依据经典也难以考察认定谁是谁非。为解决诸家争议,澄清内心疑窦,玄奘萌发去印度求法取经的志愿。二、唐僧西去经历。28岁时(627年),玄奘结侣陈表,奏请唐太宗恩准去印度求法取经,因国家严禁百姓出番,未获批准。仆射萧瑀奏请唐太宗令玄奘住庄严寺弘法,被玄奘婉言谢绝。八月,长安灾情,唐太宗“下敕道俗,随丰四出”。玄奘乘机西行,经秦州(今甘肃天水)、蓝州(今甘肃皋蓝)至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是边塞要镇,把守极严。应道俗之求,玄奘在凉州讲学《涅槃》、《摄论》、《般若经》一个月。正值凉州都督宇文士及调回京都,李大亮就任。玄奘在李大亮到任前混出凉州,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瓜州有布告通缉玄奘,故不敢露面。遇胡人西槃陀,求助。次夜启程行50里,半夜到达瓠瓜卢河,前面就是玉一门关。渡河后枕草而卧,西槃陀想杀玄奘,又犹豫不决。次晨,西槃陀说:“前途险远,又无水草。唯五峰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而过。但一处被觉,即是死人,不如归还。”玄奘不肯,西槃陀以刀相逼。玄奘问原因,西槃陀说,怕玄奘被捕供出他。玄奘发誓,并把坐骑赠与,孑身西去。出玉一门关,沿途有五座烽火台,把守很严,极难通过。行80里至第一座烽火台(今白墩子),玄奘被发现,射来两箭,几乎射中膝盖。玄奘大叫:“我是僧人,从京师来,汝莫射我。”卫士引玄奘入关,守烽校尉王祥信佛法,劝玄奘别再西行,要把玄奘送到家乡敦煌张皎法师处供养。玄奘宁受处置,定要西行。王祥深为感动,给玄奘准备粮草,亲自送行十多里,并指捷径可以避开第二、三座烽火台(今红柳园、大泉),并给第四座烽火台(今马莲井子)守吏、同宗兄弟王伯陇一信。玄奘子夜到四烽,取水时差一点又被飞箭所伤。王伯陇热情款待,劝玄奘别过五烽(今星仙夹),因守吏性情暴戾,恐有不测,改道莫贺延碛大沙漠,行约百里在野马泉取水。王伯陇送干粮、马草和盛水大皮袋。莫贺延碛大沙漠长800里,玄奘没有找到野马泉,又不慎把水袋跌破。走了五天四夜,昏倒于沙漠中。后因狂风吹醒,又行约十里,马自行转道,发现青草甘泉。休息一天,又走了两天,来到伊吾(今新疆哈密),遇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西雅尔城)国使。玄奘原计划从天山北麓避开高昌国到焉耆,因高昌国王曲文泰派特使殷勤邀请,取道南碛,经6天到自力城(今新疆鄯善县)换马,半夜到高昌。曲文泰是虔诚的佛教徒,与王母、姬属、文武百官秉烛殿前迎候。曲文泰欲挽留玄奘常住,遭拒绝,又以遣送玄奘回唐朝要挟,玄奘绝食三天,以死表志。曲文泰无奈,与玄奘结拜兄弟,留玄奘讲学《仁王般若经》一个月。启程时,曲文泰给玄奘二十年往返的资用和马30匹,派沙弥4人、工役25人作伴,给沿途24国国主写24封介绍信。曲文泰送玄奘出境,洒泪道别。此时玄奘29岁。玄奘通过无半城、笃进城,入焉耆国,在阿师父泉宿一一夜。度银山时遇强盗,资用和马匹被抢光。到阿耆尼城(今新疆焉耆),国王群臣出城迎接。因阿耆尼国王与高昌国王不和,不肯提一供马匹,次日启程去屈支国(今新疆库车)。屈支国东西一千多里,南北六百多里。屈支国西北阿奢理贰寺有位高僧木叉毱多,劝玄奘:“此处《杂心》、《俱舍》、《毘婆沙》等,一切皆有。学之足得,不须西涉受艰辛也。”玄奘问:“此有《瑜伽论》否?《婆沙》、《俱舍》本国已有,恨其理疏言浅,非究竟说,故来欲学《大乘瑜伽论》耳。”接着玄奘连连发问,木叉毱多折服。因大雪封路,60多天后启程。西行六百里到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向西北三百里到凌山脚下(今新疆木苏尔岭天山口)。翻山七天到热海(今吉尔吉斯的伊塞克湖)。向西北五百多里至碎叶城,遇西突厥统护叶可汗巡猎,命达官答摩支护送回城。三天后统护叶可汗归,款待数日,派人护送去迦毕试国(今阿富汗卡菲里斯坦)。穿越大沙漠,沿土耳其斯坦山脉向西北至飒秣国,向西南翻帕米尔高原三百里山路,穿越铁门(古代中亚与南欧交通要道),南下到缚喝国(今阿富汗巴尔壳),与般若羯罗研究《毘婆沙论》一个多月,又与般若羯罗一起翻大雪山、度黑山到达迦毕试国。国王、众僧出城迎接。般若羯罗习小乘教,故于小乘寺院沙落迦挂单。迦毕试国王唯重大乘教,请玄奘、般若羯罗去大乘寺说法。玄奘说法五天,大小乘各家论师(包括当地最有学问的三位高僧)云集提问,玄奘一一解答,众僧叹服。不久,般若羯罗被本国召回。玄奘单身去北印度境滥波国(今阿富汗拉格曼),游历健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咀叉一尸一罗国(今巴基斯坦哈桑阿卜杜勒)等六国,沿途参学、礼拜释迦牟尼遗迹。行程三千五百多里,年底到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国王派其弟迎接,国王、群臣出城恭候。玄奘骑大象入城,百姓夹道欢迎,视玄奘作菩萨莅临。玄奘住阇耶因陀罗寺。次日,国王与最有学问的十多高僧宴请玄奘,五请玄奘说法,与玄奘辩论,诸僧折服。国王大喜,当即令收集国内梵本,派二十名书家为玄奘抄写经本:《邬波提铄论》、《毘奈耶毘婆沙论》、《阿毘达磨》各十万颂,计96万言。阇耶因陀罗寺70岁高僧称法师,因体弱多年未曾登台说法,现今特为东土菩萨玄奘开讲佛法,并教玄奘梵文。从春至夏,天天学习。冬天,玄奘带着梵文经本、资粮启程,沿恒河向中印度进发,到达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在森林中遇强盗。玄奘说:“钱财拿去吧,佛经留下。”强盗想杀他祭神,正巧乌云密布、气候突变,强盗从同行之人得知玄奘是大唐高僧,强盗惊以为天神下凡,伏地求宽恕。玄奘施与钱财,继续上路。在大庵罗林遇到龙猛弟子(老婆罗门),从其学习《百论》、《广百论》及婆罗门教《吠陀经》、《奥义书》一个月。玄奘继续沿恒河东下,在那仆底国(今印度费罗兹普尔)从毗腻钵腊婆学习《对法论》、《显宗论》四个月;在窣禄勒那国(今印度罗塔尔以北)从阇耶毱多学习《经部毘婆沙》;在秣底补罗国(今印度罗希尔坎德的曼达洼)从密多斯那学习《辨真论》、《随发智论》四个月,再来到羯若鞠阇国首都曲女城(今印度卡脑季)。这是称霸五印度的普西亚布蒂王朝戒日王统治地,佛学之风极盛。玄奘住在跋达罗毗阿罗寺,依止毗离耶犀那三藏学习《佛使毘婆沙》、《日胄婆沙》三个月,巡礼释迦牟尼佛的遗迹,南渡恒河到达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迦耶地区)。都城巴连弗(今巴特那)东南90公里那烂陀寺是玄奘最崇拜的地方——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首座和尚戒贤法师是护法论师的弟子,嫡承无着、世亲的瑜伽学派,因106岁而隐居。那烂陀寺二百多和尚、一千多居士迎接玄奘,并引见参拜了戒贤法师。戒贤法师老泪夺眶而出,收玄奘作弟子,重新开讲《瑜伽师地论》十五个月。玄奘又学习《顺正理论》、《集量论》、因明学、声明学,《中论》、《百论》中观学派着作,婆罗门教经典。玄奘在那烂陀寺学经五年。当时,大乘的瑜伽、中观学派对峙。玄奘奉戒贤法师之命,讲授《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玄奘平息两派争论,作《会宗论》三千颂,两派争论一度平息。戒贤法师与众僧高度评价《会宗论》。玄奘想在那烂陀寺继续学习,经戒贤法师劝说:“吾老矣。见子殉命求法,经途十年,方至今日。不辞朽老,力为申明。法贵贯通,岂期独善,更参他部,恐失时缘。智无涯也,惟佛乃穷。人命如露,非旦则夕。即可还也。”玄奘负笈启程。三、唐僧周游经历。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周游五印度,随处参学。至伊烂那钵伐多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蒙吉尔地区)从萨婆多部学者怛他揭多毱多、羼底僧诃学习《婆沙顺正理》一年;在憍萨罗国(今印度纳格浦尔以南,钱达及其以东康克尔地区)瞻礼龙树、提婆遗迹,从婆罗门学习《集量论》;在驮那羯磔迦国(今印度马得拉斯邦克里希纳河口)从苏部底、苏利耶两位法师学习《根本阿毗达磨》。历时三年又回到那烂陀寺,参谒戒贤法师后,又在附近低罗择迦寺与般若跋陀罗一起研究萨婆多部的三藏和声明、因明等学问,解决不少疑难问题。又到仗林山跟胜军论师学习《唯识抉择论》、《意义理论》、《成无谓论》、《不住涅槃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等。次年(640年)夏,有个顺世派婆罗门立论四十条在那烂陀寺前挑战:“谁能破其论点,以首答谢。”玄奘与之辩论,获胜,并宽容他皈依佛法。又有乌茶国小乘僧徒以正量部大师般若毱多《破大乘论》七百颂向大乘僧徒挑战。戒日王派人到那烂陀寺请玄奘、海慧、智觉、师子光四人去乌茶国应战。玄奘用梵文作《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破斥外道和小乘异说、偏见,但未前往。东印度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西部)国王鸠摩罗遣使强邀玄奘说法一个月。玄奘用梵文作《三身论三百颂》赠鸠摩罗,鸠摩罗被度化,归依玄奘。戒日王派人去索要玄奘,被鸠摩罗拒绝。戒日王大怒,带百余万之众兴师问罪。鸠摩罗带象军两万、船只三万,与玄奘赴殑迦河会晤戒日王。两军对峙于羯朱嗢罗国(今印度拉杰马哈尔地区)。鸠摩罗交出玄奘,戒日王鸣金放炮,顶礼膜拜,并迫不及待索要《制恶见论》。戒日王敕令,号召沙门僧侣、婆罗门以及一切异道学者,集会曲女城。五印度十八国国王、大小乘僧徒三千多人,婆罗王以及尼乾外道学者两千多人,那烂陀寺一千多人加上观众不计其数聚会曲女城。戒日王请玄奘升座作法会论主,当众阐述大乘义理,将《制恶见论》悬于会场,进行辩论。十八天,竟无一人敢来论难。集会结束,戒日王请玄奘骑大象游行,群臣、诸道俗陪侍。从此,玄奘名声大振。玄奘决定回国,戒日王请玄奘一起去钵罗耶迦国(今印度阿拉哈巴德)参加五年一度的七十五天“无遮大会”。会毕,戒日王强留十天,放行,并决定派人从海路护送玄奘回国。玄奘因当初与高昌王有约,决定舍近就远,陆路赴高昌。玄奘辞谢戒日王的无数珍宝奇服,只留一头大象。戒日王与十八国国王送程十多里,依依惜别。四、唐僧回国经历。玄奘北行转西,历经数国,经一年多到达坦叉一尸一罗国,渡印度河时风浪大作,将迦叶臂耶部三藏和一些花种失落河中。迦毕试王正在当地,立即到河边迎接,陪同到乌铎迦汉萘城安居。玄奘派人去乌仗那国补抄失落的经本,停留五十五天。蓝波国王正举行七十五天“无遮大会”,迦毕试王请玄奘同去参加。会毕,玄奘归心似箭,经伐刺拏国(今巴基斯坦班努)、费栗持萨那国(今阿富汗加滋尼),度过库什山塔瓦克山口,入西突厥。穿越帕米尔高原,达朅盘陀国(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县),遇强盗。强盗追大象,大象入水溺死。玄奘脱险,经历数国到达瞿萨旦那国(即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因国王请求,在小乘婆罗多寺讲《瑜伽师地论》、《对法》、《俱舍》、《摄大乘论》。遇从高昌来的商人马玄智,得知曲文泰已死。玄奘决定从天山南路直接回国。又因渡河时失落许多经本,玄奘派人去屈支、疏勒访求、转抄。再加上大象已死,无法运送,就奏表委托马玄智随商队回国呈交朝廷,报告自己取经之事。八个多月后,玄奘接唐太宗敕令,度戈壁滩抵达沙洲回国。627-645年取经,历时十八年。五、唐僧译经弘法。645年正月24日,房玄龄奉旨派右武卫大将军侯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乾祐在长安西郊迎接玄奘。前来瞻礼者几十万,人群长达二十多里。次日,在朱雀街展览玄奘取回的657部佛经和如来舍利、佛像等。二月初一赴洛阳晋谒唐太宗时,皇帝要玄奘还俗做官,被固辞。又请玄奘一起伐辽,玄奘以戒律予以拒绝。玄奘请求去少林寺译经,因为菩提流支曾经在此译经。唐太宗不准,命玄奘在长安弘福寺译经。唐太宗敕令全国招募高僧,协助译主玄奘。译经有“证义”12人核对经文;“缀文”9人通稿、润饰;“笔受”执笔译文;“书写”抄写。还有京师大总持寺沙门玄应、证梵语梵音的京师大兴善寺沙门玄谟。首译《大菩萨藏经》20卷;年底又译出《显扬圣教论颂》1卷、《六门陀罗尼经》1卷、《佛地经》1卷和《显扬圣教论》20卷。次年先译《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从5月15日起用整整两年译瑜伽主要论典《瑜伽师地论》100卷。此期间,辩机将玄奘亲历西域110个国家、传闻所知的28国地理、物产、民俗、宗教等的所见所闻,整理成《大唐西域记》12卷。玄奘又奉旨将《老子》、唐初音乐《秦王破阵子》译成梵文,由唐使带入印度。玄奘又将印度早已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随唐使带入印度。648年,唐太宗在坊州宜君县凤凰谷玉华宫会晤玄奘,劝玄奘还俗,赐予高官,被拒绝。唐太宗为《瑜伽师地论》、《大唐西域记》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玄奘还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1卷、《摄大乘论释》10卷等大量佛经。651年,玄奘奏请唐高宗在慈恩寺建藏经塔以防火灾。53岁的玄奘亲自参加劳动。两年后,五层方形的大雁塔落成。655年,玄奘译出因明学专着《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并在慈恩寺讲学。居士吕才专心研究,着《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对因明的宗、因、喻提出四十条不同意见,又上奏唐高宗,在慈恩寺举行学术辩论。唐高宗派“群公学士”到场,由玄奘主持“与吕公对定”。辩论达半年,以“吕公词屈,谢而退焉”结束。不久,玄奘大病,唐高宗派御医治病。病中,玄奘向唐高宗提出废除“先道后佛”、“僧尼犯法依俗科罪”的敕令。病后,玄奘移居玉华寺译印度十大论师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注书四千五百颂。弟子窥基提出:“以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楷定真谬,权衡盛则。”玄奘认可,与窥基译着10卷《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结束了地论学与摄论学的争论,统一了唯识学派思想。《成唯识论》丰富了唯识学理论,为我国法相宗的开创、兴起起到重要作用。玄奘还培养大量弟子,个个都有成就,除了中国的窥基、圆测等,还有日本的道昭(日本法相宗开创者)、智通、智达,朝鲜的顺璟、元晓。玄奘又以四年时间,至664年正月译出《大般若经》二十万颂。诸僧请求玄奘译《大宝积经》,译了几行后,玄奘实在支撑不住,退出。诸僧潸然泪下。二月五日夜半,玄奘与世长辞,享年65岁。
玄奘前18年取经,后19年共译佛经74部1335卷。而四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不空、竺法护再加上义净,共计翻译1200多卷。而且玄奘的翻译质量也是划时代的,被称为“新译”。玄奘是佛教的理论家,也是中印邦交的伟大使者,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这里提出一个问题:佛教究竟为了什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