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三大圣人的小河

时间:2017-04-26 11:27:14 

1、

这是一条小河。论长度,只有400余公里;论宽度,河面平均宽度只有300米;论流域面积,包括32条支流,总流域面积不过11783平方公里。这幺小的一条河流,自然无法跻身大江大河的序列。

这是一条美丽的河。清澈的河水碧绿、透明,任凭四季风云变幻,总是悠闲自在地流淌在湘南大地的青山、碧野,两岸风光秀丽,其支流之一的东江有“南洞庭”之誉,上游的便江有“百里小漓江”之称,而中下游更是名胜景点众多。

这是一条很出名的河。名气大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她自身的天生丽质,而是她与三位划时代的圣人有关。一位是中华农业的始祖、“农圣”神农炎帝,一位是伟大的造纸术发明家、“纸圣”蔡伦,一位是伟大的爱国诗人、“诗圣”杜甫。

2、

这条小河,位于湖南南部。她的名字很奇特:耒水。很多人会读成来水,就像至今还有不少人把耒阳当成莱阳。

耒水是湘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湖南桂东县北与江西省交界之处的万洋山,流经桂东、汝城、资兴、郴县、永兴、耒阳、衡南等七个县市,至衡阳市耒河口注入湘江。

“耒”字源远流长。《说文解字》谓:“耒,手耕曲木也。”《衡湘稽古录》记载: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耒山。耒山在郴州汝城县城南五里,即因神农帝在此发明耒耜而得名,耒水因发源于此而得名,耒阳又因城临耒水之阳而得名。

神农炎帝是湖北随州市人,在那交通闭塞的远古时代,他怎幺会千里迢迢跑到蛮荒之地的湘南来呢?我想,这是湘南的独特魅力所在吧?因为湘南有很多江河,水路发达,是中国南方稻作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永州道县出土的一万两千多年前的古栽培稻、郴州嘉禾县的“天降嘉种”以及茶陵、耒阳、永兴一带出土的成片野生稻,都是有力佐证。遥想当年,神农炎帝乘一叶扁舟,沿汉水向南长途跋涉,一进入耒水流域,就被这块肥一美的土地所吸引。从此,他或泛舟河面,或走访田原,或攀登山岭,“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兴贸易、制历时”,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岁月,也是在湖南最长的时光,最终以一百六十八岁高寿老死在湘南,安葬于耒水之东的炎陵县。至今,“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坚忍不拔、忘我献身的故事,仍在耒阳、安仁一带广为传诵,并有“药到安仁灵”的说法。

关于神农氏的身份,历来颇有争议。比如有人认为制耒的神农氏应该是个女人,因为农耕文化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而母系氏族社会的领袖是妇女。还有人怀疑制耒的神农氏应该是许多人,理由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本不知道姓名的重要性*,神农氏是一个以崇拜农神的部落的统称。因此,在我国,凡是适宜水稻栽培的地区,都会出现有神农氏。更有好事者提出神农氏不是中国人而是西亚人,好在这无稽之谈早被考古学家否定了。

神农氏是男性*也罢,女性*也罢,是一个人也罢,是一群人也罢,有个事实是不容争辩的,那就是神农炎帝在耒阳境内发明了耒耜。“神农作耜”最早见于《古史考》,其后历代典籍均有记载。1979年版的《辞海》解释:“神农氏作,斫木为耜,一揉一木为耒。”故事经过是这样的。5000多年前,人们茹一毛一饮血,居无定所,常常饥寒交迫。神农部落里有一个叫炎帝的人,被拥戴为南方各部落联盟长之后,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遍游南方,广尝百草,还发明了稻、黍、稷、麦、菽五谷种植技术。但因土地十分板结,种植的五谷往往枯萎。一天,炎帝沿湘江逆流而上,登上了雄伟的衡山,极目远眺,看到了一条神奇的小河,有一节首尾欲接而未接,宛如“金线吊葫芦”。那儿一派祥和的景象令炎帝大悦,他立即与垂径奔而至。正巧,耒水边,有位中年汉子用一根木棍撬开石块在捉肥蟹。炎帝接过木棍连撬几块石头,发现比手扳省力多了。再把木棍往土块上一插,再一撬,那板结的土块立即松散开。炎帝联想到野猪拱土的姿势,心想:要是把木棍弯曲,用于耕地,多省力啊。他马上实验,不料,木棍太硬,刚弯曲下去就折断了,怎幺办呢?炎帝冥思苦想多日,未能找到让木棍弯曲而不断的方法。某晚,他信步来到一户农家,见一妇女用湿木在大火烘烤,竟然随意弯曲了,炎帝茅塞顿开,赶紧要垂弄来一个好木棍,仿照妇女烘烤法,成功创制了一柄适用的耒。这就是“一揉一木为耒”。炎帝亲自下地使用耕作,不断改进,定准了耒的长短尺寸,还把下端尖叉改削成上宽下窄的锋面耜,这就是“斫木为耜”。耒的总长六尺六寸,底长一尺一寸,中央直者三尺三寸,勾者二尺二寸,耒下向前曲处接耜。这一规格刚好适宜平均身高七尺的男人,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从此,耒为柄,耜为铲,当地百姓开始掌握耕播之法,培育五谷,并慢慢传播到整个南方地区,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创举,炎帝神农氏遂将这条神奇的河流命名为“耒水”,并加封为推广耒耜立下巨功的垂为“垂神”,捉蟹汉子为“耒神”。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的时候,便将耒水流域的广阔地区置为“耒县”。汉时改为“耒阳县”。从此,耒水、耒阳这两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耒”字像“郴”字一样,为湘南独有,为耒阳独有。

这是耒水的荣耀,这是耒阳的荣光。

3、

清清耒水,默默流淌,不经意就走进了公元63年,东汉永平年间。

此时的湘南,统称桂阳郡,耒阳是其所属一个县,也是郡治所在地。就在这一年,耒水河畔一个姓蔡的小山村,一个男孩诞生了。孩子的父亲叫蔡瑜,世代书香门第,遗憾的是三代单传,如今好不容易生下个带把的,蔡瑜两口子喜出望外。在祭拜神灵后,蔡瑜给孩子取名蔡伦,字敬仲。

蔡伦从小就很聪明,好学,三岁能习三字经,七岁能呤四书五经,十三岁已经把司马迁的《史记》通读。不幸的是,就在蔡伦十三岁的时候,蔡瑜因卷入一场政治斗争与妻熊氏双双被杀,蔡伦被籍没入宫做宦官。从此失去了正常人的性*功能。这次变故,对小蔡伦来说,是一生中最残酷最沉重的挫折。坚强的蔡伦没有沉一沦,而是忍辱负重,锲而不舍,在险恶复杂的皇宫中站稳了脚跟,后来得到汉和帝信任,由小黄门提升为中常侍,参与国家的机密大事。他还做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宝剑和其他各种器械。在和工匠们的频繁接触中,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当时,人们用竹简和木简写字,显得十分笨重,尽管有轻薄的丝绵纸,但丝帛大贵,不可能大量生产,都有缺点。蔡伦就想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得到和帝的大力支持。蔡伦回到家乡,在耒水边挖一水池,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东西作原材料,搞实验,经过一次次失败,锲而不舍,历尽艰辛,终于用树皮成功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植物纤维纸。东汉元兴元年(公元一0五年),蔡伦把这个重大的成就报告了汉和帝,汉和帝下令在全国推广,称为蔡侯纸。一千年后,蔡伦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国家,并慢慢传播到世界各地。

蔡伦发明造纸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纸才有可能大量生产,给以后的印刷创造了物质条件,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大发明家,长期以来在西方备受冷落,砖头厚的百科全书找不到他的名字,标准的历史教科书找不到他的名字。就是在中国,知道蔡伦的人也不多。有关蔡伦生平事迹介绍的史书只有《后汉书》中《蔡伦传》284个字,这就使世人对蔡伦的了解极为欠缺,以致怀疑蔡伦造纸的真实性*。有人认为蔡伦只是“改进”前人的造纸技术而非“发明”造纸技术,以此否认蔡伦的历史功绩。众所周知,世界上大多数发明都是发明家所处时代的产物,即使没有他,别人也会作出这些发明。蔡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造纸工艺是非常复杂的,它并不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而是特殊的人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点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这就是为什幺造纸术在中国出现很长时间后,世界其他国家都无人知道造纸术的根本原因,直到一千多年后,欧洲人才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蔡伦造纸术。可见,怀疑蔡伦的发明创造,否认蔡伦的伟大功绩,这是对科学、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

值得笔者欣慰的是,经过长期的论证和争议,蔡伦造纸已得到全世界的公开认可,蔡伦的名字和创新精神也备受世人的肯定与推崇。美国着名科学家麦克、哈特在他的《影响人类文明进程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把蔡伦排在第七位;在这100名人中,科学家有36人,蔡伦排第二,其前只有牛顿。虽然这种排列不甚严谨,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蔡伦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之重要,蔡伦对人类文化传播的贡献之巨大。正如麦克、哈特所言,如果没有蔡伦造纸,很难想象今天的世界会是一个什幺样子。

纸圣蔡伦,是属于全人类的,属于全中国的,但他首先是属于耒阳、耒水的。是耒水,孕育了这位划时代的伟人;是耒阳人,掀一开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4、

历史的长河,流进了一个诗歌的王朝。

耒水有幸,迎来一位伟大的诗人。

唐大历四年(公元76一9年)春,携家避乱荆楚的杜甫几经辗转,泛一叶小舟,拖着病躯,由四川辗转到潇湘,开始他一生中最后两年悲凉的岁月,,时年五十六岁。“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应该说杜甫对芙蓉国是怀有深厚感情的,第一次经长沙登岳麓山便表示了“物色*分留与老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的居留之意。叹只叹,老天作弄,给他的只能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飘泊生活。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四月初八,潭州(长沙)兵马使臧介杀都一团一练使崔瓘,并追杀崔的亲族。崔瓘系杜甫舅族,杜甫担心牵涉自己,于是连夜乘船,离开长沙,来到耒水,打算去郴州投靠时任郴州录事参军的舅舅崔玮。不料到耒阳地段的时候,遭遇连日暴雨,耒水暴一涨,船只遇阻,饥病交迫的杜甫陷入绝境。当时的耒阳县令姓聂,听说后立即安排一只小船,派人送上好的大米、牛肉、白酒过去,给杜甫解除饥饿。杜甫就在耒阳旅居半个多月,得到好客的耒阳人的盛情款待。期间,杜甫当场作诗一首答谢:“耒阳驰尺素,见访荒江眇。义士烈女家,风一流吾贤绍。昨见狄相孙,许公人伦表。前期翰林后,屈迹县邑小。知我碍湍涛,半旬获浩溔。麾下杀元戎,湖边有飞旐。孤舟增郁郁,僻路殊悄悄。侧惊猿猱捷,仰羡鹳鹤矫。”不料,十几天后,杜甫因暴饮暴食,病逝在耒阳。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惋惜和诗性*的光芒。一代诗圣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而一个由盛转衰的王朝离崩溃也不远了。

对这段历史悲剧,史书多有记载。《新唐书•文艺传•杜甫》载:“甫下江陵,沂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不时馈牛炙白酒大米,一昔卒,年五十九。”唐《明皇杂录》载:“杜甫客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馈牛炙白酒,……羁旅憔悴于衡之耒。甫投诗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卒。”宋王彦辅《尘史》载:“子美卒于衡之耒阳。”《全唐诗》五O九页《杜甫》传载:甫“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可见,杜甫葬身耒阳,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不知是由于耒水名不经传还是怎幺地,她承载的三个圣人都给世人留下了一些争议。比如对杜甫的死因,就有病死、溺水而死、自沉于水而死、啖牛肉喝白酒过多而被胀死、食物中毒而死等五种。对于杜甫葬身之地,也有耒阳、岳阳两种说法。最具权威性*的,还是杜甫在耒阳啖牛肉喝白酒过多而被胀死的说法,因为此说来自于官方保存的史料中,且在唐代已被认可定论了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大历七年(公元772年),距杜甫逝世仅两年,进士戎昱经过耒阳,上岸访杜陵,留下《耒阳溪夜行——为伤杜甫作》一诗。37年后,韩愈迁谪,由郴州顺耒水过耒阳,上岸凭吊杜甫,留下了“今春偶客耒阳路,凄惨去寻江上墓”的诗句。至今,位于耒阳市区东北耒水边的耒阳一中校园里,有座杜甫墓。如果说,杜甫病死在岳阳,这两个在当时着名的文人,不可能跑到耒阳来凭吊杜甫。

还有,杜甫病死岳阳说,主要的依据仅仅只是根据元稹为杜甫写了墓志铭,称“甫扁舟下荆楚,旅殡岳阳,其孙嗣业迁葬首阳”。按照唐代惯例,以杜甫的身份,元稹是不够资格为杜甫写墓志铭,因为当时的元稹官职不高,声名不显,直到大和三年(公元830年)后位方显位。元稹既不是杜甫的同乡,又不是杜甫的同窗、学生,是不可能为杜甫写墓志铭。再说,杜甫的祖籍在襄阳,随先祖居巩县。首阳山在河南偃师县西,巩县在河南省荣阳县西,两者相隔数百里。按历史习惯,不可能会葬首阳。坟从异地(耒阳)迁到异地(首阳)就更不可能。明《石亭记》云:“子美葬所,一云巩县,一云迁葬岳阳,考二处志,皆无子美墓,则死葬于耒阳决矣。”

如今,耒阳杜甫墓已列为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5、

清碧如带的耒水,在湘南大地灵动飘逸,淘尽千古风一流人物。留下谜一团一也罢,留下争议也罢,一条普通的小河,毕竟曾经承载过中华历史上的三大圣人,传承过三大文明,这是十分罕见的;而耒阳作为一个县级市,能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中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更是弥足珍贵的。

湘南古称“荆楚名区”,自古人才辈出,蔡伦、王夫之、谷朗、夏明翰、陶铸、邓中夏、黄克诚、邓华、萧克、朱良才、欧阳毅、陈光、曹文生、谭冠三、王紫峰、伍中豪、伍若兰、白薇、肖建国、古华、朱子奇、唐浩明、谭谈、梁瑞郴、残雪……这些湘水、耒水孕育的英杰,在中华历史的长河里,有他们绚丽夺目的色*彩;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杜甫、韩愈、张良、诸葛亮、庞统、张飞、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秦少游、周敦颐、文天祥、解缙,等等,一大批历史名人逆耒水而上,进入湘南地区,或观光,或驻军,或隐居,或探险,或执政,留下多少动人的故事。而秦观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到了近现代,朱德、陈毅1928年发动的湘南暴动,为耒水流域厚重的历史增添了鲜红的一页;衡阳保卫战,一万英勇守军的碧血染红了湘江、耒水,为八年抗战写下了最为悲壮的爱国篇章。

耒水带着柔性*刚性*韧性*一往无前地奔流亘古至今,滔滔不息,惠泽千秋万代。而今,受其滋润的几百万儿女,从水的奔流中悟出力量,从水的光泽中吸收智慧,“敢为人先,创新求变”成了其精神内核。以“古老、神奇、聪勇”而着称湘南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谱写着新的辉煌。不说衡阳、郴州、资兴、永兴这些新兴工业重镇、旅游名城,就说耒阳吧,从1986年县改市以来,变化可谓日新月异。130万人民只用了短短二十年,就把一座昔日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的小城镇,打造成拥有居民36万、面积近40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经济总量进入全省六强。耒水沿河那一座座火电厂、水电站,把古城耒阳照耀成一颗璀璨的湘南明珠。进入新世纪以来,耒阳先后成功举办了2001中国蔡伦科技发明节、2004中国首届农耕文化节,耒水两岸的旅游资源也得到了有效挖掘。昔日陈旧的蔡侯祠,已经改造成国家3A级的纪念园,祠内藏有蔡伦传授造纸术捣料用的石臼。祠前有“蔡子池”,为蔡伦回家乡造纸时所开,池中拱桥横卧,亭阁相映。建于东汉时期的蔡伦墓,翻修一新,郭沫若题写的“蔡伦墓”三字重放异彩。与之相映争辉的,还有全国唯一的农耕博物馆耒阳农耕博物馆,亚洲第一个以科技发明家群雕为主题的城市广场科技发明家广场,杜甫墓、杜甫公园、张良洞、黄市竹海、青龙塔、八角楼,全部开发成了知名旅游景点。

每当我徘徊在耒水岸边,感受这厚重的人文底蕴,面对这惊人的巨变,怎能不发自内心地自豪和感奋呢?炎帝、蔡侯、杜工部三位圣人若重新泛舟河面的话,是不是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呢?

江河不枯,文明不朽。古老的耒水,像一条延伸文明的巨蔓,将永远青葱翠绿,永远奔腾向前。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散文

美图欣赏

散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