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于秦堤的博客,你如果有兴趣阅读更多的秦堤的作品,请登录秦堤的博客!如要转载本文,请先争取原创作者的同意,尊重版权,谢谢合作
灵渠分水塘畔耸一山,古松连绵,灌木丛深,为周围至高。原来不过是桂北地区随处可见的普通一凸,但自山上有了灵源寺和临渊阁,便灵秀突现。位处山下端的灵源寺游人纷至、香火旺盛自不必说,只言山顶的临渊阁,就足以令人心羡神往。
驻足灵渠岸边伫望,临渊阁犹如一顶华冠戴于山头。依岸南行,几分钟便到通往楼阁小路。可先在灵源寺燃几具香,祈望保佑全家老少平安,然后拾级而上。空气象是过滤了的,每吸一口,都会有新的感觉。这是山上的松林与灵渠水完美灵通的结果。所谓山水合一,大概就是指这种境界吧。
半山有一宽大平台,累了,可小歇一会。举目仰望,隐约可见幽静的、松林掩映的石级小径之上,临渊阁已高一耸山顶。这时的临渊阁在你眼里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已见却似无,言无又能视,与近前的松枝针叶浓淡交互,若隐若现,相得益彰。
紫红柱窗,白栏黄瓦,彩屏画檐,方形三层——这就是临渊阁。近临阁前,两块古色*古香的联匾分挂门口的前后两柱,首先引入眼帘。进入阁堂,里面间赫然立一大屏,上书郭沫若先生龙飞凤舞的《游灵渠》手迹;旁有两柱,挂有每联长达110字的对联匾牌,堪称一绝。柱后是登楼旋梯。上到二层,阁的外围均有观景廊台,举目眺望,基本可见山外的远山近水,但毕竟有点“一叶障目”之憾——很多景致需穿过古松上端的枝叶才能看到。这就需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
第三层是临渊阁可到的最高处。站在那儿,一览众山小,心胸豁然开朗,整个灵渠和兴安城区尽收眼底。现代南国乡土气息夹一着悠悠古风迎面扑来,惬意极了。极目俯望,南流的灵渠和北去的湘江象一个巨大的艺术体“人”字写在大地,意韵和谐生动;水光清透,又如古人抛下的两带绸缎,向美丽的兴安城区飘拂而去。偌大一片开阔地,城区和乡村的楼房清晰可见;一簇一簇的锦绣村庄,花丛一样点缀在良田和青山绿水间;再远处,山影朦胧,天地一色*,如梦如幻,看似海市蜃楼,却象人间仙境。南面,丘陵连绵,松涛起伏,是典型的南国情调。
灵渠起始处旁有一村落,密集的新房整齐有致,这就是两千多年来一直与千古灵渠朝夕相处的南陡口。相传当年修筑好灵渠后,秦始皇恩准一个季姓军人带着家眷安居下来,守护灵渠。迄今,季家已繁衍了百余代后裔。几年前,当地zheng府改造灵渠外围环境,对南陡口进行重新规划,房屋全部拆旧建新,形成了现在的南陡口新村。今后,季家的子孙还将一代一代守护在这里,见证灵渠的历史沧桑。
站在观景台俯望灵渠,看着分水塘、铧嘴、大小天平,以及那历经了两千余年仍牢固如初的堤坝,遥想当年灵渠建设者们的群体智慧和辛勤劳作,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临渊阁,虽不象腾王阁那样声贯古今,也没有蓬莱阁的精湛奇巧,却能使我们更高远、更深层地感受悠悠灵渠和兴安古城的千古神韵,让人流连忘返。
2004.12.19
附注:本文系应邀为灵渠风景文集而作。字数所限,故草就以上千字文,权作交差。
本文转载于秦堤的博客,你如果有兴趣阅读更多的秦堤的作品,请登录秦堤的博客!如要转载本文,请先争取原创作者的同意,尊重版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