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短信”

时间:2017-04-26 11:27:41 

手握“小直板”,拇指蠕一动,独向一隅,或神情诡秘,或鬼头鬼脑,口中念念有词,各自沉醉于自己的世界……

这种情景你肯定见过。这就是手机一族正在发送或阅读“短信”。

中国人酷爱手机,据腾讯网,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达5亿!手机一族酷爱短信。“短信”一词已成为手机一族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短信的内容,最初是熟人之间互相发送,或祝福,或问候,或调侃;之后,便是陌生人发来的骚扰信息,或无聊,或粗俗,甚至下流;再然后,便是诈骗一团一伙用短信群一发机连续不断地发来的“中奖”信息;现在,则是电视台也看准了这块肥肉`,无论什幺节目,都不忘提醒你“发短信,赢大奖”了!(你见过谁中奖了?)总之,现在已是短信满天飞,不可收拾了。

那幺,如此受人钟爱的“短信”,都在干些什幺呢?不妨让我们略微盘点一下。

(一)为“红杏出墙”服务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这是鲁迅回忆少年时在“三味书屋”念私塾,趁先生打盹,偷懒玩耍的情景。

此句正可用来形容那些用短信调一情的男一女。表面不动声色*,内心惊险而刺激,惆怅而甜蜜。别人根本不得而知。比“鸿雁传书”或“电话传情”强多了。因为后二者都有被截获或窃一听的危险,而“短信”传情则安全多了。

(二)骚扰别人。

包括三种内容。

1.色*情骚扰。即所谓的“荤段子”、“性*笑话”、“夫妻夜话”等。这种短信是最早出现的类型之一。所以,“短信”一物从开始出现便给人一种不太阳光的感觉。

2.无聊废话。有人在春节前收到这样的“祝福”:“祝你饭多吃点,钱多挣点,气少生点,工作顺心点,住房宽敞点,孩子听话点,身体健康点,心情开朗点……”真是吃饱了撑的!鲁迅说:“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发这种短信的多是电信业的总服务台,看似善意,实则黄鼠狼给鸡拜年。

3.骗你不商量。我就收到过这样的一条短信:“……恭喜您中了特等奖,奖品‘宝马’轿车一辆……请把运输费ⅹⅹⅹ元汇至……”天地良心!本人一没一抽一奖,二没买彩,何来“中奖”之说?

(三)诱一惑猜节目

如果说现在的电视节目全是扯谈,那确也有失公正。应该说,有些节目有时还是值得一瞥的(例如国际新闻类)。可令人一大倒胃口的是,无论什幺节目的后面(有时是中间),却总不忘提醒你发送短信!

下从婴幼儿节目“天线宝宝”,上至老年人节目“夕阳红”;从“名嘴”们主持的司空见惯的谈话、娱乐节目,到各种伪“电视剧”;从中央台到地方台……短信提示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移动用户发至……/联通……”而所给的问题则非常可笑,简单到令人啼哭皆非。——也难怪,人家的本意嘛本就不是节目内容本身,而是“信翁之意不在信,在乎你的钱袋也”……别忘了,人家是明码标价的:“短信1元/条(不含通信费)”!

有一次,我被一档纪实节目,一位小女孩的不幸遭遇深深打动了(这种时候现在不多了!)。可正当我涕泗滂沱之时,屏幕上赫然打出了字幕:“发短信,赢大奖!请观众朋友猜测小女孩的结局:A、活下来了;B、不幸去世。移动用户发送……至……,联通……”

呜呼!近年有人感叹殡仪馆在发死人财,让死人在去天堂前还要交昂贵的“入住费”。自称“传承文明”的电视人,是否该扪心自问:以人家的苦难来诱一惑别人“消费”,良知何在?

(四)贩卖迷信,蛊惑人心。

趋吉避凶是人的本能。于是,有人便在这上面做起了文章,撩一拨起你发送短信的欲|望,“引导”你消费。某地的电视台反复的、喋喋不休的播送这样一则广告:“每个人的名字都有一个特殊的含义…您的名字除了……还有什幺意义呢?请输入您的姓名也就是您的名字,发送至……”女播音员声音温柔甜美,不厌其烦,反复叮咛,连“姓名”二字的含义都生怕你不懂得,细心地告诉你“姓名就是名字”,真是令人“感动”啊!

酒廊情歌、荤段子、零点笑话、“八戒文化”、都市情景剧甚至“厕所文化”……这是一个“文化”大爆炸的时代!而“短信文化”,大概也可以跻身其中而毫不逊色*吧?

有人说,短信还承担着正常交流的功能,相当于电话和书信,且比较便宜便捷。此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尽然。我不相信,家中失了火,或有了危重病人,火烧眉一毛一,生命危在旦夕,谁还有时间慢条斯理地蠕一动拇指给消防队或急救中心120发一条“短信”求救!如果那样那可真是“有病”了!那时还是电话来的及时、痛快!

当然,如果你够悠闲,或者干脆就闲得无聊,所发内容又是些无关紧要的淡话,又确保不至于骚扰人家,那幺你偶尔“鬼崇”一下也未尝不可。但千万不要沉溺于这种电磁波的派生物中不能自拔。

不要小看了这一一毛一钱的短信!也是腾讯网消息(07.10.8),2006年电信业总收入达6483.8亿元,其中利润1347.4亿元!这其中肯定有挺大的一块“蛋糕”是短信创造的吧?记得05年也曾在《半月谈》上读到过这样的消息:“拇指经济”(指短信业务)在2004年狂赚500亿!而这大概也正是形形色*色*的人和机构如此热心“引导”群众发短信的根本原因吧!

至于那些爱发短信的人群,我想主要是年轻人吧!现在不叫“使用”手机,而叫“玩”手机,商家不断推出“新玩法”!既然要“玩”,那当然是时间越长越好,于是磨磨蹭蹭的发短信开始了,鬼鬼祟祟的“拇指景象”、“拇指人群”出现了!可这些年轻人不知道,在自己玩着时髦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的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做出了贡献!

让我们正确对待手机的短信功能,爆光一部分人的真实目的;在使用手机时,要以为自己提一供方便为目的,决不要沦为“拇指经济”供桌上的祭品!

来源:博客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散文

美图欣赏

散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