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流行音乐三十年:当诗意与热血渐渐消散

时间:2017-04-28 14:33:54 

故事大全随笔频道收集了大量的经典随笔美文,情感随笔,读书随笔等随笔栏目文章都很不错。。快来品读青春流行音乐三十年:当诗意与热血渐渐消散

我觉得生活中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听到喧嚣不绝的网络音乐了。尤其是在炎炎夏日下,人本来就处于比较烦躁的状态中,忽然之间一段网络音乐鬼魅一样的飘过来,那种无病呻吟的调子简直使我顿生“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局促感,同时有拔刀四顾心茫然的悲悯感。本来活得就不容易了,你还弄出这些玩意来不是要人命吗。网络音乐的整体质量很差,虽然间或有少许佳作,但铺天盖地的伪劣之作淹没了这少许好作品。网络音乐直接与垃圾画上了等号。不知道这是中国特色还是全世界的网络音乐都是这个水平。

网络音乐的大行其道其实正表明流行音乐的低迷。这里把流行音乐特别与网络音乐画出泾渭,是因为以前没有网络音乐,但是流行音乐这个概念早就存在,流行音乐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与概念,而网络音乐是散兵游勇玩的把戏。遥想当年,流行音乐征服了整个社会,一首好歌使人们如痴如醉,像已故的音乐人王沾所说,不管是八十岁还是十八岁的都喜欢流行音乐。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流行音乐不再具有这样的魅力了。我比较过这三十年的流行音乐,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流行乐之超越了年龄界限,因为它里面表达的感情是具有普适性的,十八岁的觉得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八十岁的听了也有共鸣感。而且那时候的流行乐相对多元化,远不是现在满大街的节奏蓝调,嘻哈──其实这些玩意也算不上什幺潮流,你可以去听听八九十年代的杜德伟,张立基和L.A.boys的专辑,就知道很久之前就有人玩这些曲风了。

当下的流行乐很愚蠢的一点是将它简化为青春流行,也就是专门适合青少年的音乐。所以唱片市场越来越低迷,因为它自己阉割了市场,一个普适性的音乐与一个专门为花季雨季打造的音乐类型谁的市场大?蔡依林和周杰伦唱到三十多岁了还依然是花季雨季的调子,一点成熟的味道也没有,回头看看,以前的歌手都不屑将自己定位为青春歌手的,一些歌手才二十岁多点就忙着转型,努力向成熟型靠拢──因为这样市场大啊。比如李克勤,二十岁的时候的歌曲不管是在唱腔上还是在歌曲上都非常老道。现在的二十岁歌手大概还舍不得把奶瓶子放下。

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说现在的流行音乐比过去有朝气更时尚。那幺我就放下那种大一统的流行音乐观念,专门就青春类型的流行乐比较一下,这样就有针对性。这里我借用黑格尔的和尼采的几个概念,我不去追究概念的实质所指,只是从概念的形式上借用一下。我觉得,八十年代是一个“诗的时代”,因为那时候的青春流行充满热血和理想。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流行则具有花季雨季的意境,是一个“散文时代”,两千年以后的流行属于“有教养的市侩”,既没有真情,也没有情调,更谈不上热血理性。

八十年代的青春流行,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活力,那种充沛的生命力背后是一群歌手对未来的希冀和憧憬。写这篇文章的缘起,是我这几天前听了张雨生等几个歌手的《烈火青春》,听的过程中我有一种久违的激动,歌曲中的生命律动与怒涛霜雪般的气势将一个远去时代的背影清晰地勾勒出来。其实不单是张雨生,八十年代很多青春系的歌手,都具有这样热血与理想交织的情怀。像高明骏、庾澄庆、赵传、方文琳、张清芳、李恕权、赵咏华、小虎队、城市少女、红唇族等歌手与组合都不约而同的表现出喷薄而出的热血与理想色彩。

拿小虎队来说,这个在当时平均年龄不到二十的组合人气扶摇直上,凭借的是那种无法阻挡的青春热情与朝气,他们没有奇形怪状的服饰与发型,和当下的流行歌手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再听《青苹果乐园》与《逍遥游》、《燃烧青春火焰》、《再见》等曲目,仍然令人心潮翻涌,有聊发少年狂的冲动。红唇族几位少女组合,质朴自然又充满活力的将都市生活的烦恼和理想演绎出来,成为八十年代的一个重要流行符号。东方快车(组合)的《就让世界多一颗心》豪情蓬勃地表达出一种年轻无所不能的心绪。庾澄庆的《整晚的音乐》、《无法忍受》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将西式曲风极好的融合进来,塑造出一个带有嬉皮风格的都市形象。

九十年代的青春系流行则转向了一种恬淡的意境,八十年代的热闹──那种情绪和心态的热情──不复存在。这个年代的青春流行将一种花季雨季的忧伤十分传神地表达出来。比如孟庭苇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你看你看月亮的脸》、林志颖的《雨季》、《野菊花》、《心云》,《是不是你》红孩儿(组合)的《故事》、《初恋》,伊能静的《落入凡间的精灵》、《流浪的小孩》等等。听九零年代初中期的青春流行,矫情一点说,有一种心情被淋湿的感觉。比如听孟庭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林志颖的《雨季》,仿佛置身于某种蔓延着淡淡忧愁的意境之中,那种不涉世故的明媚就像吹过山岗原野的夏日清风。

九十年代的的青春歌手的形象较过去更为精致,但这种精致并不以牺牲真情实感为代价,虽然包装上华丽了,内容上仍然齐头并进地与时俱进。内容与形式表现出某种完美的契合,说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零九年夏天,在一次散步的时候听到身边有几个女人在闲聊往事,其中一个忽然很大声地说,你读初中的时候很喜欢林志颖的呀,你那时候收藏了很多他的照片,几个人哈哈大笑,笑后我想她们多少有些往事不能回首的唏嘘吧。于此可见,九零年代的青春歌手的影响力,现在我上网,还常常看到很多人发帖子回忆昔日的偶像,对他们的专辑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时间一点没有阻断他们的回忆进程。

二千年以后的青春歌手变成了主流,数目也如过江之鲫。对于这个年代的歌手,我听得不算多,也不算少。整体上的感觉,是形式大于内容,花俏多于实在。二千年以后的青春流行,很少能让人感觉到里面有真情实意,浮于表面的东西太多,按理,这样的年纪是很具有活力的,生命如夏花一样绽放的时候,然而,在这个年代的歌手的音乐中我感受不到这种奔流不息的活力,相反,我觉得他们都很萎靡不振,很柔弱不堪──生命力意义上的。由二千年代的青春歌手的音乐中,你也不难找到伪娘风靡一时的原因。

尼采曾对德国上流社会提出过尖锐讽刺,因为这些人规行矩步,战战兢兢;缺乏创造力,缺乏生命的强力,看似很美的表象背后是价值世界的乏力与空洞。尼采用了一个看似矛盾的词来描述他们:“有教养的市侩”。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的流行文化就恰如此,形式上色彩斑斓,如同孔雀开屏一般,背后也许是糊着旧报纸的破墙。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很不喜欢维也纳那种温吞水的生活氛围,他喜欢柏林那种气象万千的局势,前者好像什幺都不严重,没有新的东西产生,缺失生命活力,而后者常常在变动迭起中产生新的事物和生机。当下的青春系流行乐,在拿掉了理想和热血之后,就好比维特根斯坦所说的维也纳,迈着细细碎碎的步子,不敢去雄关漫道,守护着一亩三分地,在里面自立为王,拿那一套纸糊的东西来充实自己早就羸弱不堪的内心。重重铅华掩饰之下的青春不但没有被保鲜,反而加速了衰败。

青春流行音乐三十年:当诗意与热血渐渐消散,对你有帮助吗?快把这篇优秀散文分享给您的亲人朋友哦!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散文

美图欣赏

散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