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大类常用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头孢霉素、氯霉素等。
抗生素用量大,如1980年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临床用的抗生素产量为二万吨,我国1981年抗生素产量有九千多吨,产量相当高,只是大部分都是国外受控制的或已经淘汰的链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等。
在抗生素的生产中,有80%左右为半合成抗生素。而一种名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又居首位。这种β—内酰胺抗生素是针对受到耐药菌感染的病人用尽了所有的抗生素病情依然不见好转的情况而使用的,而耐药菌则是以往由于长时间大量使用抗生素而产生的。人们在研究这种耐药菌时发现,原来这类菌产生了一些水解青霉素的酶,即β—内酰胺酶,这类酶导致了青霉素的失效。于是日本和美国的一些科学家们经过潜心研究,相继研制出了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抗生素。这也是人们成功运用酶工程的一个典型例子。
如今,国外大力生产的广谱β—内酰胺类半合成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等),对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和临床难以控制的病菌,如肺炎球菌、绿脓杆菌、脆性拟杆菌等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疗效,而且是各类抗生素中毒性最低的。
品种的更新换代是目前各国抗生素生产的迫切任务,我国的抗生素工业存在的问题更急需解决。据上海市聋哑学校调查,约有50%的聋哑学生是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的受害者,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继续发生,我们就要尽快采取行动,提供给人们以无毒害作用的抗生素。国外基因工程技术的运用已在半合成抗生素的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为人类提供更多疗效高、毒性低的抗生素新品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