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度漫漫长冬

时间:2016-12-16 09:06:04 

清朝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可以说取暖是当时皇宫里不可忽视的事之一。

明、清两代,在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为此宫廷里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相关事宜的机构,比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这些机构的官员在明代时是比较有地位的,他们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故有“近侍牌子”之称。

请代时,则在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连点火烧炕都有专人加以管理。这三个机构一为燕火处,专管安装火炉,运送柴炭,有八品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五十员。二为柴炭处,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太监人数减半,只有二十五员,首领太监仍为二员;三为烧炕处,专管点火烧炕,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二十五员。除此之外,各宫殿还有专管宫内火盆的若干名太监。

这三个机构的太监的活可不轻松,拿柴炭处管柴炭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紫禁城内人数可不少,所需用木炭数量在整个冬季自然也是相当可观的。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

为了不污染室内的空气,柴炭处得准备那种火力旺,不冒烟也无味的优质木炭。

除了烧柴炭取暖外,宫廷内还有一套取暖的设备和措施。紫禁城内宫殿的地面下,大多都挖有火道,殿外廊子下设有添火的门,即两个一米多深的坑洞。即灶口,这就是有名的暖阁结构。这种设施可保证室内的温暖,除暖阁之外,室内还设有暖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现今北方农村还保留的炕床类似。

如果还嫌这些设施不够保暖或者担心在室外被冻着的话,还有火炉给备着。火炉也叫火盆或熏笼。熏笼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二足,四足皆有,很华贵;小的则如一般西瓜大小,随手可提,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也有暖手的手炉,制作也很精美。

远古流传下来的《九九歌》这样唱道:“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老农田中犁。”南朝梁代《荆初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岁寒。”也就是说从冬至那天开始,人们就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几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才过去。看来不少人是“一九、二九”地数着指头,把冬天一天天地数过去的。

选自《文摘周刊》2008.2.15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民间传说

美图欣赏

民间传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