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栖湖畔的城市新地标

时间:2016-12-05 09:33:18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14年第45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解密APEC会场北京日出东方凯宾斯基酒店

2014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时隔13年后重回中国,并将其坐标定位于首都北京。本次峰会酒店所在的雁栖湖地处京郊明珠怀柔,三面环山,山水相映。同时,依托良好的自然和交通条件,这里未来将形成以雁栖湖为中心,多层次、国际化的开放空间游憩网络,成为北京国际会都。2015年,20国集团(G20)峰会也将在此举行。如今漫步雁栖湖畔,一座名曰“日出东方”的会议酒店已经依山傍水,矗立在山水之间。

山水之间的自然建筑

日出东方酒店坐落于雁栖湖南岸。作为APEC和G20峰会的主会场,该酒店既是湖畔的对景,也是居高瞰湖的焦点。建成后的酒店总建筑面积8.49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027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4702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97米,共19层,其中主楼堤上部分79米。

从雁栖湖会都核心岛向南望去,酒店的裙房消失在大坝之后,主体建筑好似漂浮在水面之上。曲线形的玻璃幕墙折射出天光与风景,与天空和自然融为一体。总设计师匡晓明对设计方案的阐释极具中华文化的诗意:“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为起点,落足于‘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共融’,以日出东方的诗意画面诠释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形成建筑藏其身于大地,寄其躯于山水,赋其形于意境的自然之美。”

新地标的本土化

放眼当下,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大多是由国外事务所设计并完成的,本土建筑师的缺失是一个不小的遗憾。本项目的一大特色在于该建筑完全是由本土设计事务所独立设计完成。“这个项目正是我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的提炼而形成的具有当地文化特征的现代建筑。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圆代表了万物的开始,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正是通过对这种文化的深刻理解,我们的设计才得以成功展开。”总设计师匡晓明与他的搭档张海翱如是介绍。

随处可遇的湖景

塔楼部分以客房为核心,共有310间客房,分布在4.18层。由于塔楼的特殊建筑造型,每层为不尽相同的椭圆形平面,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形态。平面两侧端头处设置套房,其余各房间也均能享有优美的雁栖风光。平面中庭采用双核心筒的模式,将酒店中间区域独立出来设置室内中庭,每3层为一个挑高空间,并与入口空间串联。

塔楼3层中部为沿湖景观大堂,两侧分别为茶室和SPA,大堂为高达3层的大空间挑高,并配合两侧精致的索网幕墙形成了极为通透的空间效果。14层设置面积360平方米的总统套房,位于观景最佳位置,湖景、山色、核心岛尽收眼底。15层北侧为行政酒廊,并设置了开敞的茶座区、私密的会议区和备餐服务等空间。顶层为17米挑高的多功能会客厅,立面与屋顶形成连续弧面180度的大角度观景效果,由于整体采用玻璃幕墙,非常通透,夜晚繁星点点扑面而来。

建筑裙房部分主要承担公共接待、酒店服务及公共活动的功能。入口大堂朝向南侧场地主入口景观处,通过景观楼梯可到达3层通高的景观大堂,并可直接连通雁栖湖畔。会议中心位于相对独立的西南侧裙房,宴会厅可供1800人同时使用。餐厅区域处于北侧裙房处,包含中餐厅、全日制餐厅和宝来纳酒吧三个餐厅,均有较好的用餐景观视野。

多样化的生态策略

LOW-E玻璃幕墙

建筑采用4层LOW-E玻璃幕墙,既满足了建筑体量轻盈、通透的外形要求,又实现了传统实墙的保温隔热效果。幕墙使用的LOW-E玻璃在白天能使室外辐射的大部分能量透过,但在夜晚和阴雨天气,可有效阻止室内的热量泄向室外,具有控制热能单向流向室外的作用。

导风槽

酒店建筑一般不设可开启窗户,采用新风系统进行换气。而在该酒店中,匡晓明采用了更为前沿与低碳的技术——导风槽,使酒店在春秋季采用自然通风。导风槽设置于建筑立面竖向杆件,在位于室外一侧设置穿孔铝板,将室外自然风引入中空金属杆件内,再通过位于室内一侧的可开启铝板扇叶,最终进入建筑内部,实现自然通风。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

建筑采用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以清洁能源天然气为主要燃料供应电力,以此替代电空调制冷而节约大量电力。系统发电后排出的余热通过余热回收利用设备向用户供热、供冷,综合用能效率可达90%以上。设计的雨水外收集系统将屋顶雨水收集统一排入设置于室外场地的雨水调蓄池,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可用于绿化浇灌、冲洗路面等。

访APEC峰会日出东方凯宾斯基酒店总设计师匡晓明

酒店由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独立设计完成,其总设计师匡晓明则是业内知名的建筑师与城市设计专家。“设计中应用了建筑与自然相融的理念,把酒店和雁栖湖的山水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且处处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匡晓明如此介绍着他的新作品。

笔者:在这个项目的设计中,你提到了“主动设计”和“被动设计”两种设计策略。这两项看似对立的策略在项目中是如何体现的?

匡晓明:被动设计主要基于环境、文化要素得出建筑的符号与语言。在形态的被动设计上,我们首先确定了“日出东方”的圆形形态,然后在裙房设计中采用了“祥云”的造型,迎合了当地“彩云追日”的民俗文化;通过“风环境模拟”,不断地修正体块的大小和轮廓,最终形成了遵从当地风环境的建筑形态。在生态的被动设计上我们设置了可开启的幕墙呼吸系统,并通过幕墙的多层体系设计形成了节能效果非常好的外维护系统。在被动设计的同时,我们也积极投入了主动设计,采用了冷热电三联供技术,通过燃气利用来实现能源的集约高效,并采用了太阳能、中水回收等一系列主动技术。

笔者:“日出东方”作为一座典型的“峰会酒店”,它的设计与一般酒店的设计有着怎样的不同?

匡晓明:峰会酒店的诞生建立在“大事件”基础上,在设计中更应体现国家利益与全球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以反映当代的时代精神与特征。峰会酒店应有一个独特的造型,使人们一见到该建筑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该地区的联想,与此同时我们希望峰会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举办的,那就需要我们的酒店具有相当的亲和力。在“日出东方”这个项目中我们成功地实现了这两点。

笔者:“日出东方”酒店的问世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华都设计”及华都的作品。“华都设计”自创立至今已走过了10年,你与你的设计团队秉承了怎样的设计价值观?

匡晓明:2004年,我与顾敏琛等一批同济大学的有志之人怀着“以设计改变中国城市”的初衷,合伙创立了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寓意“中华都市”。“华都”有鲜明的团队设计理念——传承中华传统博大的思想,实现“中华传统智慧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结合与创新”。我们在建筑与规划设计中从多个层次进行继承和创新:第一是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共融;第二是在空间技法上传承中华传统的空间特色,展现建筑、环境和空间的一体化;第三是在建筑造型上承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丰富建筑的非物质语言,传达建筑的精神。此次设计延续了“华都”一贯的研究城市的视角,我们始终坚信,传统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继承,是理念与灵魂的继承,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

赞一个 (0)收藏 (0)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15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15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