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在中国:七年低调潜行 终致厚积薄发(3)

时间:2016-09-26 14:49:52 

无入场费、无年费、无平台使用费,“包括物流费用才扣点4%,后期也没有营销费用,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划算。”一家做手机配件的公司副总经理施峰表示,没办法去天猫做,不仅年费高,后期的营销费用也高,前三页推广都要上百万元,中小商家承受不起。

3月份,部分商家因QQ商城年费提价而选择撤离后,腾讯公布了一份业内的收费标准:QQ商城年费6000元;天猫10000至60000元;当当网按照SKU每月收300元至1000元。佣金方面,QQ商城和天猫均收取销售额的0.5%至5%,当当网1%至4%,京东商城则为5%至30%。相比之下,亚马逊“零投入”和4%至5%的扣点,优势尽显。

就像亚马逊全球不仅卖产品还卖技术和物流一样,亚马逊中国也正走向这一条道路。方淦几乎没有销售经历,前一份工作任职是微软中国新兴市场业务总经理,在西雅图曾与亚马逊对街而立,他对后者的印象就是“一家和微软一样的技术公司”。“微软实际上就是做平台的,我现在亚马逊中国负责第三方平台,同样也是做平台。所以没有差别。”这是方淦对自己工作的定义。

亚马逊中国实际上一直在复制亚马逊全球的技术基因,只不过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小试身手。亚马逊2004年上马的AWS云服务已经发展到了30种不同的服务,数千家大型和小型企业及个人开发者成为它的用户。作为AWS最早的服务之一,S3存储服务目前拥有9000亿个数据载体,每天新增超过10亿个。S3每秒钟可以处理超过50万次交易,最多的时候每秒钟要处理近100万次交易。正如贝索斯所言:“所有AWS服务都是‘按需付费’,这将资本支出从根本上改变为一种变量成本。”

假设AWS可以复制到中国,它可以促使更多的传统企业进入互联网,亚马逊中国自身也因此获得更精准的数据挖掘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看,亚马逊中国具有不可预知的技术潜力。

2011年底,亚马逊将“卓越亚马逊”改为“亚马逊中国”,这里包含了很多种意思。第一,亚马逊这个品牌在中国已经进入成熟期;第二,中国市场成为贝索斯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资源的倾斜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引入AWS只是时机选择的问题。

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节奏的公司。它有自己的运作逻辑,不慌不忙,不看竞争对手,只看前方。王汉华在总结亚马逊中国到底复制了亚马逊什么的时候,讲了三点:一是顾客,二是长远利益,三是创新。后两个落实到有形表现的便是技术和物流的创新和布局,“从顾客出发”则几乎成为贯穿公司运营始末的理念,在这一点上,亚马逊中国复制得怎么样?

完全顾客导向

或许每一个商家都会说自己从顾客出发,但不同的是,亚马逊可以为此讲出背后的系统机制。在亚马逊总部始终会设一个客户体验官,任何产品上市之前,都必须通过这个客户体验官,如果他不同意,那么这个产品就无法上市。这就是有名的客户体验官“一票否决制”。

这个客户体验官的形成也颇有意思,首先从各个部门抽调出优秀的人员(比如六级程序员),形成一个松散的团队,再找出对客户感觉非常好的人,送到美国培训,然后进行严格的考试,通过者给予结业。这些人员同时还必须同时负责之前部门的工作。

两年前,亚马逊开始在中国公司实行该制度,形成机制完全一样。一个疑问是,为什么中国公司不是完成收购之后就立即实施?王汉华给出的解释是,“刚开始中国网购不成熟,我们无法找到这样一个符合资质的优秀顾客代表。”从其复杂的产生机制来看,或许有一定道 理。

有人说,亚马逊太不了解中国市场了,所以不会做大。但亚马逊也是积累了8年才开始盈利的(1995年至2003年),这就是贝索斯一直强调的顾客飞轮效应:其起点就是客户体验,这是指以客户体验为出发点的一个良性循环。当客户体验更好的时候,流量自然会增加,更多的流量会吸引卖家来网上卖东西,这样消费者就有了更多更丰富的选品,以及获得更方便的服务,这也将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随着飞轮的不断成长,运营成本会被分摊,成本结构将会更加合理,可以将省下来的钱返还给消费者,以形成低价,这也是提升客户体验的一个重要因 素。

“我们进入亚马逊主要也是看其服务好,收费也相对低,更重要的是其客单价要高出其他平台5%左右(说明用户要高端一些)。”达芙妮电子商务事业部商品总监李晓婷是“我要开店”的品牌商,已经被亚马逊所吸引。商家被吸引的结果就是选品获得扩张,2004年亚马逊中国只有图书等6大类60000多种商品,如今已拥有28大类超过500万种,最关键的是电器数码、日用百货以及服装鞋靴等业务销售比例已超过50%,早已超越图书商的角色。就算是又卖房子、又卖车和火车票的京东商城,所有品类加起来也只有200万种商品。

亚马逊中国完全按照亚马逊“大而全”的思路在发展品类,而更关键的是,它在做品类布局时是从顾客需求出发。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京东商城、淘宝、凡客诚品这类平台上,第三方品牌商往往被单独划出一个频道,比如京东商城的“品牌直销”,凡客甚至单独开了一个V+平台专门予以区分,但是在亚马逊中国页面上,他们都是和亚马逊自己的产品混在一起,然后一起按品种分类,一起分享亚马逊的物流。即便是加入“全球开店”的中国品牌商,在美国页面上同样是与当地产品混在一起的。

“这样做可以统一顾客体验,而且顾客最先需要的是产品,其次再是品牌诉求。”无论是王汉华还是方淦都有着一致的理解,较高的客单价也反映出顾客愿意为统一的体验买单。王汉华说,他绝不做无法控制顾客体验的品类扩张,比如卖房子、卖车,“这些还是需要去线下看,然后线下交易,而我们要做的是能够在线上完成所有体验的商品。”

其实,这些处理细节已经可以看出,亚马逊背后有着严格的顾客导向机制。“这是系统工程,不是靠一招鲜就能做好顾客体验的。”王汉华一直在做这样的表白:“跟其他公司比,也许我们的定位不一样。我不需要炒销量或者是因为上市要融资,我是扎扎实实地想做这个事 情。”

如果说亚马逊中国在品类上还有什么没有复制到的基因,那就是Kindle、Kindle Fire和电子书。这类产品最大的魅力不在于一款跟风的移动终端产品,更重要的是对整条供应链的改变。比如由两者诞生出来的KDP出版服务,可能会让出版商彻底退出供应链。就像贝索斯所言,“通常情况下,KDP图书的售价为2.99美元,作者的版税约为2美元。如果按出版业17.5%的版税计算,作者要得到2美元版税,电子图书的价格将上涨至11.43美元。我认为,2.99美元的电子图书销量将远高于11.43美元的电子图书。”

亚马逊中国该怎么做?王汉华说,他们正在积极和中国相关部门一起推动数字版权的制定。一旦国家有实质性的动作,引入相关产品将是十分迅速的事情。

或许此时再说亚马逊中国复制亚马逊,已经不太准确,我们应该说,“亚马逊中国就是亚马逊。”我们要追问的是,在中国这场电子商务马拉松长跑中,亚马逊凭借固有的运作方式是否也能成为NO.1?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电脑知识

美图欣赏

电脑知识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