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全两口子在村口开了一家小饭馆,由于他们的饭菜口味好、分量足,所以小店的生意还蛮红火的。
可渐渐地,杨保全感到吃不消了。为啥?赊账的人太多,而且都是乡里乡亲的,杨保全实在是张不开嘴去要。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眼看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这饭馆迟早要关门。
杨保全想让老婆去要,他想女人家好说话,起码不会得罪人。可是老婆刚开口,人家就说:“急啥哩,俺还会赖你那点账?现在手头没钱,等卖了棉花再说吧。”于是这账就一拖再拖。
这天,杨保全正看着账簿发愁,村里教书的李三秀进来了。杨保全想人家肚里有文化,说不定可以想个杜绝赊账的法儿。于是,赶忙招呼李三秀坐下,叫上好酒好菜,诚恳地说:“李先生,这一顿我请您,只要您能给我写一副对联就好。”
李三秀最爱写对联,也长于此道,亲戚朋友开了口,总是有求必应。今天,他见杨保全如此诚恳,当然不会推辞,便笑着说:“好哇!你想要副什么样的对联呢?是想发财,还是想求平安?”
杨保全见他答应,开心地说:“小店别的都不要,只想要一副叫人家见了,不好意思向我赊账的对联就行。”
李三秀大笑起来:“人家要是想赊账,你的对联写得再多也不管用啊。”
杨保全挠挠头憨厚地说:“有这么一副对联总要好点。李先生,你不知道,自开张以来,天天都有人赊账,都是些熟人,还有些亲戚,怎好不给他赊呢?但小店本小利微,天天如此,怎垫得起?不瞒你说,开业至今,我不但分文未赚,还倒欠肉铺几千块钱呢。”
看杨保全愁得眉头扭成了一条绳,李三秀说:“好!我给你写一副口气硬一点的对联。”
杨保全赶紧拿出笔和纸,李三秀略微思考一下,提笔写道:“爹妈来了,兜里没钱别请客;儿女到此,跪地磕头可以赊”,横批是:“想赊喊爹”。写好后,一屋子人全都叫好。杨保全的老婆乐得拿起对联就要往门前贴,杨保全一把拉住她,说:“这对联写得确实不错,但不能贴到大门上,要是贴到门前,只怕没人敢上咱饭馆了。”
“那咋办?不贴门上贴哪儿?”老婆瞪着杨保全,两口子一时没了主意。
李三秀皱着眉头站起身踱了两步,突然一拍大腿高兴地说:“有了,就把这对联贴到你们夫妻俩的背上,你们给客人倒茶送水时,人家也能看见。”两口子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背过身子,让李三秀把对子粘在衣服上。
下午吃饭的时间到了,小店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只见二瘸子一瘸一拐地走进来,冲杨保全吆喝道:“老板,弄一盘牛肉、一盘羊杂碎,打包带走。”杨保全应了声“好”,就手脚麻利地把菜收拾好了。二瘸子接过打包的菜,说了声“先赊着”,扭头就走。
“哎,等一等。”杨保全上前一把拦住了二瘸子,喊来老婆,两人在他面前一站,杨保全指着后背上的字说:“兄弟,想赊账可以,把我们衣服上的字先念一遍!”
二瘸子瞪着眼一看,脸“腾”地就红了,他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没上过几天学……你这字……我认不全……不过……今天我正好带着钱。”说完掏出饭钱往桌上一丢,红着脸出去了。周围的人见状,都哈哈大笑起来。
从此,杨保全两口子就背着这副对联干起活来。这点子在乡村小店着实新鲜,看热闹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小店的生意也越发红火起来。
这天,杨保全拎着酒菜,又去找李三秀。原来,现在赊账的人没有了,可欠账的人却不见来还钱。杨保全请他再想个要账的法儿。
李三秀笑道:“这还不简单,你去买张红纸,我给你写个告示,把欠债人的名字全登上,再贴出来张榜公布不就行了。”杨保全一听吓坏了,连连摆手说:“李先生,这告示写不得!”
李三秀不解地问:“为啥写不得?”
杨保全哭丧着脸说:“前村俺兄弟也是开饭店的,就因为人家欠点债,他要不回来,一气之下,就把人家的名字写出来,贴到大街上。结果,不仅饭钱没要回来,还被人砸了黑砖,饭店也开不下去了。”
李三秀颔首笑道:“这事我也听说过,不过,我这告示上写的是一副对联,人们看了,只会乖乖地还债,不会砸你黑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