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眯起眼看了看铜管毛笔,只见铜管上方镌刻着一个瓜子大,嵌了金粉的“福”字,不由点了点头,絮絮叨叨地说:“不错不错,这字儿是朕所写,是有这么回事儿。那天在颐和园游玩,朕一时高兴要写字题款,和爱卿便呈上了这支笔,让朕在上面题个‘福’字,好沾沾朕的光。朕哪有不答应的?就写了。这笔就成了‘福字笔’,确实是朕赏赐的……”
海福急了,大声奏道:“太上皇,不是这支福字笔,是您的福字碑让和珅从暗河里偷走了!”
“暗河?”乾隆耳朵有点背,“暗河偷什么了?”
和珅也扯起大嗓门抢声道:“太上皇,您忘了,那天您赏赐臣福字笔时,臣马上让随来的小书童焚香敬天,以表臣对太上皇的虔诚和感恩之心,那小书童的名字就叫安何!可这小安何的嘴巴太馋了,竟偷吃了太上皇的一块豆糕,让臣一顿臭骂……”
“噢,朕想起来了。那小童叫安何,眉清目秀,手脚利索,活脱脱是和爱卿当年的模样!朕挺高兴,不仅没怪罪他,还另赏了他两块豆糕哩。”乾隆捋着白须,想起了那天的情形,忍不住眉开眼笑。
“太上皇的记性真是神了!太上皇圣明,真是我大清之福,我大清皇祚万年长,太上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珅高声赞美,叩首不止。他这么一喊,下面的文武百官也只得跟着跪下山呼“万岁”,顿时整个朝堂响成“嗡嗡”一片。只有海福如鹤立鸡群一般傻傻地站着。
乾隆瞧见了,面露不悦之色,等群臣叩首完毕,冷哼一声:“海福咆哮朝堂,以讹传讹,肆意诬陷大臣,犯大不敬之罪。来人,摘下他的顶戴花翎,赶出去,永不录用!”
海福刚呼一声“冤枉”,便被侍卫们架了出去。坐在乾隆侧旁的嘉庆忍不住欠了欠身子,嘴张了几张,但终究什么话也没有说。
和珅长出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奸笑:哼,自己的“瞒天过海”、“移花接木”的连环计成功了!海福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回家后一腔忠愤难平,当夜就上吊而死。
但福字碑并没有给和珅带来丝毫的福气,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一年后,乾隆“驾崩”,只过了三天,迫不及待的嘉庆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和珅捉拿入狱。海福的儿子趁机为父亲上书鸣冤。嘉庆自然明白海福冤枉,当即为海福平反昭雪,又严审和珅,命他交代出福字碑的下落。可和珅宁死也不说,只给嘉庆留了一句咬牙切齿的话:“福字碑就在和府里,可谁也搬不走!”嘉庆命人细搜和府,可却怎么也找不到福字碑。嘉庆气极,立即下旨赐死和珅。
说来又是咄咄怪事,自打宫中不见了福字碑,清皇室又走了下坡路。自嘉庆以后,大清朝内外交困,割地赔款,国无宁日,而且又出现了皇帝代代短寿和子嗣乏无的情况。咸丰不到三十岁就咯血而死,遗下一子同治帝,可同治帝年仅十九又一命而亡,继位的光绪帝体弱多病,宫中妃嫔无一生育……病急乱投医,当时当国的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欣不约而同地想起了神奇的福字碑,为重振皇室又开始大寻福字碑。没想到几经变迁,当年的和府如今已成了奕欣本人的恭王府,奕欣大喜,亲自指挥众人将自己的王府搜了个底朝天,可掘地三尺,甚至连府中池水也全部排干了,福字碑仍不见踪影。恭亲王不由仰天长叹:“天亡我大清也!”
世事沧桑,1962年,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决定重修恭王府,在修葺后花园那座形状酷似二龙戏珠的滴翠峰假山时,一个工作人员无意中发现一块石头有点古怪,试着一敲,里面传来空旷之音。毫无疑问,假山是空的,这下人们来了兴致,挖开那块石头,一个洞口出现了,洞额上大书“秘云洞”三字,走入洞内,一块雕刻有“福”字的石碑赫然横卧其中,深深地嵌入假山之体。
原来,和珅竟将福字碑藏在了假山之内,与假山融作一体!神秘失踪了一百六十多年的福字碑终于重见天日。
如今,游览恭王府的人们总要在秘云洞前的福字碑前驻足,欣赏一番这神妙的“中华第一福”,听一听福字碑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