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种种,被报道渲染之后更有超越现实生活的色彩。文章还说,黄的父亲一直不愿相信儿子自杀,还一度恳求记者督促有关部门继续调查,这个中年农民的爱子之情深深打动了记者,我们也找不出太好的安慰话语。
最后还有一段总结:黄龙腾事件本报持续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它一方面是这个家庭的不幸,另一方面还直接折射出几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包括80一代承受的工作压力,以及不得以将写作当做副业的年轻人面对的困境。黄龙腾的文章刊登后被文学系教授和文学评论专家一致看好,称其有卡夫卡的风范,但他在现实当中的职业却是外贸公司业务员,想一想,卡夫卡生前也只是一个卖保险的。后者死于肺病,而前者像海子那样激烈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本该成为作家却不得不去卖灯饰,这虽不能说是导致黄龙腾悲剧的根源,至少也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现状,专业从事写作职业的人已经越来越难在这个社会生存,少了黄龙腾们的创造,也是这个社会的缺憾和悲哀。我们一方面看到当代的文艺作品想象力枯竭,阅读功利化,一方面黄龙腾这样有可能成为“大师”的年轻人却遭此埋没,至死默默无闻,这是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应该去反思的。同时,这个事件本事具备很强烈的戏剧色彩,黄龙腾遗嘱中真实存在的鲁迅密码,更像是这个年轻人在这个世上最后一场肆意的表演。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一个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