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了(2)

时间:2015-01-28 16:24:31 

家庭对孩子的娇惯,让男人觉得在家里没有自己的位置,更觉得心灰意冷。最终,成为一个怪圈,一个恶性循环。一直持续下去,形成麻木的平衡,它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家庭。

父亲的淡出是个复杂的问题

现在婚姻的不稳定使女人对婚姻的依赖、对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父亲继续被往外推。

从整个世界的社会分工,到传统文化,到家庭观念、今天的应试教育,及现在婚姻的不稳定等多方面因素来看,父亲的淡出已经不是孤立、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农业文明中,孩子的生活技能是要向父亲学习的,比如说木匠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服从父式教育和管理,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但是到了工业社会,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父亲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应试教育导致在孩子成年前,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无从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学习,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似乎就可以了。

还有,就是中国的家庭关系。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等同的。但在中国不同,在中国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第二关系才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显然母亲与孩子更亲,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父子关系,又被挤了一下,父亲进一步“退居二线”。

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家庭中父爱和母爱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从一战开始,到二战期间,很多女人从家庭走入了社会,承担了一些原来由男人承担的工作。

二战结束之后,问题出现了——女人要不要回归家庭?虽然没有结论,但实际上很多女人已经走出家庭了。

这种情况下,西方出现了男人的回归。以前男人是不太管家的,二战后,慢慢就强调男人回归家庭。这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补充,在无形当中把父亲的地位给凸显出来。

缺席的父亲将导致……

父爱的缺席将影响下一代,并带来恶性循环,所以,中国女人对于丈夫的缺席,不要仅仅是愤怒或者冷漠地指责。

在父爱缺席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会使问题延续。一个被母亲过度照顾的男孩,长大结婚后,内心仍然是个男孩,很难承担丈夫或者父亲的角色。这样的男人在中国大有人在,他们进入婚姻,就会造成恶性循环。小时候太擅长做小孩,他就会一直做小孩。另外一种情况是,小大人似的孩子,他假装自己像一个父亲,但是他内心没有成熟的部分会逐渐暴露,于是,中国盛产各种各样的“老男孩”。

女孩长期生活在妈妈的照顾下,她学习到的就是如何做妈妈,她不知道如何做个真正的女人。老是跟孩子在一起的妈妈,很难去呈现她女人的一面。这样的女性不知道怎么跟丈夫去交流,她只会去做最擅长的事情:照顾孩子。或者,她让长辈去照顾孩子,她继续做个小女孩。丈夫就会发问:妻子在哪里?

系统地看问题,才能解决

中国这几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处理情感问题,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危机。男人把生活的焦虑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虑投射到孩子上,他们都无法正确处理自己的问题。父亲缺席,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

父母、男女都要思考,到底该怎么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恢复些乐趣,多些轻松,多些享受。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读者2014年第2期

美图欣赏

读者2014年第2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