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也发现,上班时间的长短和人们的幸福感息息相关。上班途中的等待和延误,会增加人们的焦虑和烦恼,由此影响居民生活感受,降低幸福感。大调查的数据显示,当上班途中时间超过一个半小时,幸福感会下降28%。
在刘云中看来,中小城市出现拥堵,一方面是机动车辆增加较快,现有的道路设施难以满足行车需求,另一方面在于其交通管理落后,各种车辆混行。
县域显现中国经济内生动力
研究区域经济的学者认为,县级市存在的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降低了其承载能力,不利于吸引人口集聚,更不用说对于生活环境要求较高的科技、经营人才的集聚,这会制约县级市的发展。
但有趣的是,大调查发现,县域已显现出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
对比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或县级市的多项数据后,调研人员发现:县或县级市的受访者的收入信心指数最高(69.92%),其次是地级市(67.49%)、直辖市(65.35%)和省会城市(65.27%)。
其中,县或县级市的受访者购买汽车的意愿更强烈(15.25%),其次是省会城市(12.68%)、直辖市(12.17%)和地级市(11.93%)。
而且,县或县级市受访者的旅游意愿(24.13%)仅次于直辖市(25.39%)。
在闲暇时间的使用上,县或县级市的受访者购物(27%)、社交赴宴(21.43%)的比例最高。
这说明,在拉动内需方面,县域已经显现出相对强劲的动力。
就幸福感的体会方面,小城居民更幸福。调查数据显示:和地级市及以上的城市相比,县或县级市的居民幸福感更高。
小城就业压力更大
每年春节前,成千上万人从各大城市撤离,加入回家的洪流。而他们中的不少人会再次面临选择:留在家乡小城,还是继续奔向大城市?
本次大调查发现,和大城市相比,小城市的就业压力更大。综合2011年、2013年、2015年大调查关于就业压力的调查数据来看,县级市和地级市的就业压力一直高于省会及以上城市,北京、上海等地的就业压力明显更小。
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构成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源源不断的吸引力。此次调查发现:逃不开大城市的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和机会。
调查同样表明,在选择居住地时,公众首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工资水平、房价、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发展机会。而大城市至少能满足其中的两三项,诱惑力因此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