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8年(2)

时间:2015-07-28 10:40:32 

待收到复试通知,我不得不认真对待了。我不知道应该如何根据历史地理专业的要求复习,只能去上海图书馆找资料。到那里的参考阅览室后才发现,里面坐着的大多数是考生,报考复旦大学的更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当天下午,我正在看《中国历史地理要籍选读》时,有人过来问我,是否报考了历史地理专业,得知他也是报考复旦大学历史系,但是世界史专业。他又给我介绍了两位报考历史地理专业的考生——顾承甫和杨正秦——后来是我的同届同学。询问我的是顾晓鸣,后来是我们同届研究生中的活跃人物。交谈中我暗自吃惊,他们都毕业于复旦大学,顾、杨两位还出自历史地理专业。但到这时也顾不得多想,只有临阵突击,多多益善。

复试那天,我早早来到复旦大学,找到大礼堂。各系的监考老师给考生发下试卷,并在周围巡察,我们专业来的是周维衍、邹逸麟。上午、下午各考一门,小题目已记不得了,大题目是《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段话,要求今译并论述,另一段大概是《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论述明朝建都北京的。没有什么意外的考题,考下来自我感觉还不错。

第二天是导师面试,因为我们的导师谭其骧教授正住在龙华医院治疗,周维衍通知我们早上到复旦的大门口搭车去医院。

事先只见过谭其骧先生的照片,走进他的病房才第一次见到他本人,想不到正在治疗中的他精神很好,声音洪亮。他很随和地问了我的经历,然后问我看过什么书,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在我提到钓鱼岛的归属时,他又问我可以举出什么证据,我尽自己所知谈了。

复试过后,我感觉到成功的希望很大,开始担心学校能否同意我离开。想不到党支部书记曹德彬告诉我:区教育局钟一陵局长明确表示,如果你能考上研究生,证明你有这个能力,也说明国家更需要你,学校应该无条件地支持。

10月初,我收到复旦大学发出的录取通知。此事在我所在的中学和闸北区中学界引起不小的轰动,一时间产生了不少传说。第二年,中学教师中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大增,其中也包括没有本科学历的。我的高中同学得到消息后,纷纷与我联系。他们有的是“文革”期间的大学毕业生,1978年报名时担心自己没有上完大学课程,怕考不上,所以没有报考;有的是“老三届”,“文革”中进了工厂,没有上过大学。听了我的经历后,他们就开始做报考准备,并经常来我家复习政治和英语,第二年都考上了,现在都是各自领域的知名学者。

在开学典礼上,校长苏步青特别强调,研究生不论年纪多大、资历多高,一定要当好学生,“资料室里最年轻的资料员都是你们的老师”。他又强调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后来才明白也是有所指的,因为他坚持晚上10点半一定要熄灯睡觉,所以所有的学生宿舍楼中,除了走廊、厕所、盥洗室和专职辅导员的房间可以开灯外,其他房间一律切断电源,而图书馆、资料室和所有教室一到10点钟全部关门。但无论在年龄、生活习惯,还是所面临的学习任务上,研究生都无法适应这一规定。多数研究生外语水平很低,必须恶补。每天熄灯后,走廊里顿时热闹起来,一片读外语声。与厕所相通的盥洗室中也是看书的同学,顾晓鸣干脆搬了一张桌子,几乎每天晚上在盥洗室读书读到后半夜。

“文革”结束,复旦校园内疮痍未复,大草坪上依然种着庄稼,大字报、大幅标语随处可见,一些知名教授尚未恢复名誉,或者还不能正常工作。图书资料严重不足,不少同学在吃饭时到食堂买几个馒头就去图书馆、资料室抢占座位和书刊。工农兵学员与新招的本科生、研究生形成明显差异,往往意见相左。但是新事物、新思潮不断在校园中出现,终于迎来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读者2015年第16期

美图欣赏

读者2015年第16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