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餐馆里最著名的菜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左宗棠鸡。这个名字其实是误传,它真正的名称是General Tso’s Chicken,意思是“左将军的鸡肉”,左将军就是清朝将领左宗棠。这道菜是用大块去皮的鸡肉裹上面粉,油炸后浇上浓稠的糖醋酱,味道又酸又甜,口感有点像咕咾肉。此外,还有芝麻鸡和陈皮鸡,味道都差不多。
美式中餐里最常见的配菜是西兰花,肉类一般是鸡肉和牛肉,由此就诞生了另外两道美式中餐:西兰花炒牛肉和西兰花炒鸡肉。这里用“炒”有点不恰当,因为所谓的炒,其实无非是把肉弄熟了浇点汤汁,至于西兰花,则沿袭美国人的习惯,几乎是生的。
此外,还有鸡肉、牛肉以及虾肉和其他几种蔬菜的组合,但也不外乎青椒、豌豆和蘑菇这几种。所有这些菜的味道也都差不多。
美国人不太吃猪肉,所以中餐馆几乎没有猪肉,不过一部分中餐馆会提供叉烧,当然味道和中国的叉烧是完全不一样的。
还有一道名菜芙蓉蛋,就是把鸡蛋和蔬菜拌在一起油炸,根据顾客口味的不同还会加上牛肉、鸡肉或者虾,另外附送一份不知道怎么弄出来的浓酱蘸着吃。这道菜各个餐馆的口味差别极大,主要区别在于酱,有些餐馆调制的酱味道还算不错,虽然口味奇特,但是挺好吃的。
还有用了很多淀粉勾芡的黏糊糊的蛋花汤,酸辣汤也很普遍。
美国人吃完中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结账时店员会给每个人发一个签语饼,用鸡蛋和面粉做的,味道有点像蛋卷。打开后里面藏着一张小纸条,一面写着一句励志的“心灵鸡汤”和幸运数字,另一面则会有一个中文词语,配上英文解释。没有人知道在中国完全不存在的签语饼是如何在美国起源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几十年前想出这个主意的人是个天才,因为这个小把戏在早期美式中餐流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这些小中餐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每一家看起来都非常相似,就像是连锁餐馆一样,几乎都有一样的店面、一样风格的灯箱招牌和重复率极高的店名。
菜单也都长得很像。
甚至连外卖盒都几乎一模一样,在美剧里经常能看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几万家中餐馆就是美国版的沙县小吃——定位低端,价格低廉,开店极多,风格统一,并且都在唱着一首忠诚的赞歌。
接受度颇高的美式沙县小吃是快餐,并非中国美食的正统。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在美国的接受度却不高。不过,看到同事们留下的、几乎没动过的竹叶青,我也不会觉得失望。众口难调是普遍现象,更何况是两种饮食文化的碰撞。真正有特色的无一不是个性的,但凡奢侈的都是需要时间的,例如一年只有一次的新茶。
所以我宁愿这一杯早春绿茶,依旧以根根竖立的茶芽和神秘鲜嫩的东方绿,让老外好奇又犹豫,甚至暂时被“嫌弃”,也不愿它为了快速迎合老外的习惯而变成茶粉、茶包,软趴趴的一坨,没了原来的精气神,然后还要跟其他的茶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