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抚仙湖北岸采访时,许家村的两位村民告诉记者:“别采访了,没用的,之前央视等不也报道了吗?结果是地产商生病,老百姓吃药。”
很多人认识玉溪,是从香烟开始。但这地方,不只有香烟。它的湖泊,同样有名,比如抚仙湖。
抚仙湖是中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蓄水量相当于12个滇池,6个洱海,4.5个太湖。总之,全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9%,出自抚仙湖。
在抚仙湖上游1公里处,是星云湖。两湖之间,有一条玉带河连接起来。玉带河上,有一座石桥墩,起名界鱼石。
界鱼石得名于两湖里的两类鱼,老死不相往来:星云湖盛产大头鱼,抚仙湖盛产抗浪鱼。但星云湖里的大头鱼,只游到那个石桥墩位置,就返回了。抚仙湖里的抗浪鱼,也游到此处后,掉头了。
村民的佐证是:抚仙湖里,不可能捕到大头鱼。星云湖里,也不可能捕获到抗浪鱼。
两座湖里的两类鱼不往来,或许跟两种鱼对生态的要求不一样有关。但这种情况也给当地人敲了警钟:星云湖太脏了,不适合抗浪鱼生存。而大头鱼习惯了星云湖的脏环境后,也无法适应抚仙湖。
保护生态,成为官民的共识。抚仙湖也在通过“退房还湖”等举措,以确保抚仙湖的生态持续秀美。
但自然生态的好坏,往往取决于自然生态背后的政治生态和官方的行事逻辑。
退房之后
禄充,是玉溪市澄江县龙街街道下属的一个村庄。历史上,这是出文人和官员的重地,享有“一门双进士,百步二翰林”的美誉。
但现在的禄充,和全国很多农村的教育差不多。当历史辉煌的一页被迅速翻过,禄充被人广泛认知,是从一部电视剧开始。
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蹉跎岁月》在禄充拍摄。这个“靠海吃海”的老渔村风貌和抚仙湖美景,在电视屏幕上,很快征服很多人。
因面积浩大,一望无际,抚仙湖沿岸的百姓,习惯把抚仙湖叫海。电视剧热播后,潜藏在深山里的“大海”,迎来一拨拨陌生的面孔。90年代,禄充名扬万里。来看风景的人,越来越多。
这时,保护抚仙湖也提上议事日程了。政府首先祭出的杀手锏是“退房还湖”—让靠近湖边的民房退出、搬迁,把干净空间还给抚仙湖。退房还湖的动员,是在1999年。随后,政府首先拆了民房。
当时,杨维周在禄充风景区管委会上班。今年6月5日晚,杨维周告诉《南风窗》记者,“那时,村民好惨,安置房没建好,就先拆了”。印象中,那一年下了很多雨,很多村民窝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工棚内,漏雨不断,很多人的棉被常被弄湿。
拆迁补偿也很低。泥房、砖瓦结构等房屋的补偿,每平方米是250元至450元不等。村民的安置房,是搬到风景区大门口外的山坡上,距离湖边有2至3公里。
安置房是一栋一层的平房,入住时,需要村民另外掏钱购买。村民获得微薄的拆房补偿后,还需要自己掏5万至7万元,才能入住。“15年前,找几万块钱,很不容易!”杨维周说,“村民很可怜。”
这次退房还湖,靠近湖边的130多户禄充村村民,从湖边退出,退到了风景区大门外。禄充有500多户、1700多人。至今,还有约400户村民住在风景区内。
今年6月6日,在李克丽家里。说起十多年前的搬迁经历时,她的音调变了。抬头时,发现泪水已挤满了她的眼角。
李克丽说,花钱购买的安置房,质量很差,130多户搬迁村民中,九成以上的安置房,都存在漏水等质量问题。除了漏水,她家的安置房还出现“一根柱子和地面接触的位置悬空”。
她提供的照片显示,这根柱子的几根细弱钢筋,就裸露在外。主要是因为,建筑方在浇灌水泥时,混凝土和地基之间,隔着一层厚厚的泥土。浇灌时,泥土没被清理掉,水泥硬化后一清理泥土,就出现了柱子悬挂在地面之上的情况。
为此,李克丽和很多安置户,不断去上访,但被推来推去,始终没人解决。后来,李克丽将她这栋房子的2/3打掉重建,这花了大概10万元。加上当初购房花了5.4万元。这样,拆掉旧房后,李克丽再掏了十多万元才能入住。
李克丽的情况,不是最糟。因安置房质量差,有好几户不得不自己掏钱将安置房全部推倒重建—这比在空地上新建,要更多成本。李克丽说,至今,她仍感到委屈、不服和不平衡。理由是:保护抚仙湖,政府应该给百姓基本的保障,“不可能我拆了旧房,然后只拿一点点补偿,而这补偿远远不足以购买政府的安置房吧?”
临湖村民搬迁,牺牲的还有:搬迁时,他们不仅面临无钱购买安置房的困境,也将失去先前利用自家门面经营的机会。
内心更不平衡的是,自己退出旧房,支持政府保护抚仙湖,但其他村民又去占用重建、违建。有的村民,原本在湖边只有一个2平方米的厕所或是几平方米的猪圈。在原住民搬出后,他们就将这几平方米成功扩建成一栋栋100来平方米的房子。“那些人是有关系的,在我们搬出的地基上,重建房子。”李克丽说,目前,湖边有十多户,就是在原住民退出的地基上重新建的。
疯狂的地产
更疯狂的,出现在抚仙湖东岸、南岸、西岸等片区。抚仙湖水域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沿湖涉及玉溪市澄江、华宁、江川三个县的18万人,其中环湖路以内有2.7万人。
禄充对面是老鹰地村。老鹰地村,是澄江县右所镇下属的一个村庄,原有30户、100多村民。10年前,这里的村民就像飘零的蒲公英,随风洒向右所镇的各个村落。
当下的老鹰地,如当初资本大鳄们刚进驻时所宣称的那样:打造世界级财富阶层心灵的栖息地!
如今,资本大鳄们说到做到:目前,这里正成了富人和权贵阶层的休闲、旅游、度假和居住的场所。
在老鹰地这个三面环湖的片区里,红顶的豪华别墅,在松涛绿树掩映下,错落有序地环湖生长着。占地4000多亩的36洞高尔夫球场,放眼望去,鲜嫩欲滴的碧草和湛蓝的深海,连成一片。高尔夫球场最近抚仙湖湖边的发球台,甚至悬在了湖上,这里,紧张、刺激和舒适,兼而有之。
今年5月28日,占据老鹰地最佳位置—“老鹰嘴”的抚仙湖希尔顿酒店开业,这是希尔顿国际酒店集团在云南的第一家度假酒店。这家酒店每晚住宿费最低是1100元,总统套房则是2500元。即便这样的高消费,开业至今生意火爆。记者以要带团入住的名义咨询,前台工作人员称:需要提前一个星期预约。
希尔顿酒店外围的人造沙滩、露天游泳池、户外喷泉、观景台等设施,甚至直接延伸到抚仙湖里。
在这里畅游的游客,不知道也不会去关心这里的原住民。因为经过六七年开发之后,老鹰地已没了原貌,甚至开发商已给老鹰地换了一个看起来“高大上”的名字—太阳山。
太阳山,是太阳山国际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社区的简称。开发太阳山是云南城投等赫赫有名的商界巨头。
目前,太阳山已开发的别墅群,主要分布在一期的果岭海、二期的云梦谷,这些项目所在的位置,依山面湖,放眼望去,深蓝湖区,触手可及。别墅的均价在3万元左右。
太阳山国际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社区客户经理谢平告诉《南风窗》记者,果岭海是抚仙湖区域内,唯一在环湖路以内的地产项目。此外,未来几年,他们还将在湖边开发的三期—天晴湾,其临湖而建,区位优势也是得天独厚。
除太阳山片区外,抚仙湖东岸的矣旧村、樱花谷等地,也有地产企业进驻开发酒店和别墅。在抚仙湖南岸,还有一家国内驰名的地产商也斥资4.45亿元,在湖边拿地1781亩,用以开发地产项目。
巨大的投资额,让地方政府颇为青睐。房子建好了,地产商们也丝毫不忌讳自身抢占到好地段。在抚仙湖西岸,林大福(国际)集团开发的九龙晟景别墅、九龙国际酒店等项目,在宣传册子上宣称“占据了抚仙湖水质最好的黄金海岸线”,“这是距离湖边最近的地产项目—不足50米”。
除林大福(国际)集团开发的项目外,环湖路周边的玉带河宾馆、阳光海岸酒店、瑞文酒店等酒店,也是临湖而建,一些酒店甚至“将舌头伸到了湖面”。
围湖地产的疯狂,始于2008年旅游地产的勃兴,加上抚仙湖“开发的需要”,这点旺了抚仙湖周边的开发热潮。
2009年,玉溪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其中规定:每引进一家投资3亿元以上的国际知名品牌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建成后给予引进地政府1000万元奖励。
看起来,这更像是保护了另一种“生态”。
央视曝光两年后
周边地产、酒店等大型项目的开发热潮,是否给抚仙湖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不得而知。作为深水湖泊,据专家测算,抚仙湖水体的自我更新,需要250年的周期。这意味着,一旦被严重污染,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作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的禄充,天气炎热时,每天前往游玩的人数多达两三万人,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天热时,人们泡在湖里,就像下饺子。6月3日至5日,记者在禄充风景区看到,白天烈日下,游客们入湖游泳、玩水,湖面成了欢乐的海洋。晚上,湖边沙滩上,一字排开着露天KTV。男男女女在这里喝啤酒、吃烧烤或玩沙滩埋人游戏。在狂欢与嘶吼中,游客们甩掉了都市里积抑于灵魂深处的精神垃圾,也在湖边的吃喝拉撒中,甩下现实的垃圾。
渐渐,村民也迷茫了:退房还湖是为缓解抚仙湖生态压力,可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村民退出后,最终不过是为给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富人度假的到来而腾地。
如今,村民直观的感觉是:和以前相比,水质越来越差了。
不过,和关心环境相比,74岁的禄充村民谢桂仙更关心居住问题。她的房子位于村中间。前几年,年久失修的房子成了危房,她把房子拆了,建了两层的楼房,但第二层还没封顶,就被政府叫停了。
去年5月起,禄充村民的建房、修房等行为,都被叫停了。为防止村民“顶风作案”,政府在村子入口处设置两道关卡,昼夜值班,杜绝一切建筑材料进村入户。
谢桂仙的老房子,证件齐全。当初拆房、原地重建时,没人阻止,如今准备封顶时,被叫停了。所以,雨天,雨水从屋顶的楼梯口灌入,然后从房门流出,畅行无阻。
但谢桂仙仍感觉幸运,因为她还不是最惨的。很多村民,老房子拆了,还没来得及建新的,就被叫停了。结果,这些人带着一家人到处找房子租。“村里成了景区后,租房住得花不少钱。”谢桂仙说。现在,有的困难村民唯一的房子成了危房倒掉后,用于安身的房子,却无法重建了,不知道怎么办?
两年前,以《抚仙湖之痛》为题,中央电视台两度对抚仙湖的生态和治理,表达了忧虑和批评。很多媒体也对抚仙湖周边不断崛起的地产新贵和大酒店,猛烈批评。当时,玉溪市的领导很重视,在央视报道后,曾到现场办公,并不断表态:严格管理,加强治理,底线就是红线!
但两年后,《南风窗》记者沿着抚仙湖走访了沿线3个县的情况却发现,地产的建设和售卖一切如常,并没有因被媒体曝光占湖违建而被拆。令人不解的是,当时媒体主要曝光批评的是地产商在抚仙湖东岸、南岸、西岸距离湖边100米的红线内,大肆侵占或破坏抚仙湖的公共资源。而当地政府随后的纠偏和保护抚仙湖的动作,却变成了—打造万亩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建设。重点要求北岸村民要退房、退田、退人,涉及要退出的农田是3500亩。需要退出原住地的村民是1.5万人。
目前,马房村等村民已经退出了原居住地,现场只留下一堆被推平的废墟。北岸许家村的两位村民告诉记者:“别采访了,没用的,之前央视等不也报道了吗?结果是地产商生病,老百姓吃药”,“地产商违规,应拆的是地产商新建的房子,现在却拿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的老房子开刀”。
就如何治理抚仙湖的问题,玉溪市对“退房还湖”进行了完善,全面提出了“四退三还”,即退房、退人、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
这些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退房、退人、退田、退塘之后,如果再度变成了“进人、进别墅、进酒店、进娱乐场所”,对抚仙湖的治理有什么意义呢?
文∣本刊记者 韦星 发自云南玉溪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