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也要进入“新常态”?

时间:2017-03-14 09:29:29 

  2015年的1月4日,中国军方发布一条消息——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上线运行。我注意到,这条对于中国军事变革异常重要的消息,并没有引起很多热衷于用“枪长炮短”吸引眼球的国内媒体的关注。相反,倒是一些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并准备购买“军工股”的股民朋友,对这条消息表现出了格外的关心。当他们就此向我咨询时,我就开玩笑地说:与中国的经济一样,这是中国军事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说到“新常态”,必然要谈到相对应的“非常态”。大体上说,1985年中国军队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向和平时期正规化建设,到1995年“台海危机”爆发的10年,中国军队由于经费限制,基本处在一个“忍耐”的“非常态”。从1995到2015年这20年,虽然提出了“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军事战略指导方针,但中国军队基本是以遏制“台独”为出发点,在军费“补偿性增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包括导弹、飞机和舰艇等在内的高技术装备进行了填平补缺式的建设。在这期间,外部环境有一个重要的变化:美军通过海湾战争完成了向高技术军队转变的第一阶段后(远程投送、精确打击、联合作战),于1996~1997年分别出台了《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和《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这两份报告明确提出了信息化主导的下一阶段军事目标——优势机动、全维防护、精确打击、定向后勤。美军这种要进入下一个“新常态”的态势,无疑加剧了中国军方被迫反应式的应对台海危机的军事压力。这对于中国军事的发展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态”。

  21世纪开始后,虽然台海危机随着台湾地区民进党“上台”有所加剧,但“9·11事件”的发生,使得原来准备进入下一个“新常态”的美军,进入了一种更大的“非常态”——打了两场耗资巨大并且难以取胜的战争。在这期间,鉴于美军进入“非常态”客观上对华军事压力的下降,使得中国军方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确定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也就是说,从“9·11事件”后,随着美军逐步脱离原来设计的“新常态”而一步步陷入更大的“非常态”,中国军方则开始一步步地向“新常态”调整。在这期间,中国的军费开支不仅由于“非常态”的刺激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且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就。这也为中国军事发展进入“新常态”做了很好的铺垫。比如与军事装备密切相关的机电产品,2001年中国的出口仅为德国的30%左右,但到了2002年“入世”后,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就超过了日本,2007年超过了美国,2009年超过了德国,位列全球第一。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和观察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中国军事“新常态”呢?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中国军方发布“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上线运行”的消息后三天,美国国防部出台了军事装备采办的“更优购买力指令”。这份长达154页的“指令”是针对国防预算持续削减、美军技术优势相对中国等国不断弱化的现实环境而制定的,目标是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维持美军军事技术的绝对优势。“指令”强调了未来美军装备采办的三大原则:1.技术创新;2.专业化建设;3.军事能力优势。也许,这是从外部环境变化把握和观察中国军事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参照。当然,这条消息也并没有引起一向重视装备变化而忽视政策变化的国内媒体的足够重视。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读者2017年第3期

美图欣赏

读者2017年第3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