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魔方(2)

时间:2015-01-22 23:34:37 

因为他了解农村,因为他懂得和他血脉相连的村民,更因为那里是他的生命之根!

魏敏、王璐的采访,是从一座北方地区常见的农家院落里开始的。今天,这两位记者的到来,不是冲着一千或许是两千块钱的红包来的,大、小记者出来采访有两种红包,一种是正面报道,一种是负面报道,到出事的地点,记者的暗语叫领工资。哪里出事了,特别是那些小报的记者会相互联络,讲的绝对是时效性,一窝蜂跑到出事的地点不是八方来支援,是八方来领工资,因为,周刊小报经费不足,小记者几乎都是临时聘用制,手持报社里临时发的有效期一年的记者工作证,就这样,走进了记者的生涯,从事了记者工作,有的可能初中也没上过,大字不识几个,别说写文章了,只要喜欢记者这份工作,先交钱,后发证,完不成任务,收回证件、退押金,你别干,反正报社里又不发工资,靠啥生存,拉赞助,吃负面,这类记者真的也好可怜,政府官员见不着,乡村干部躲债似的躲着这类记者,企业老板不敢见,见了怕要钱,天天在吃着老板们的闭门羹,加上报纸张数印得少,又没啥知名度,翻开报纸,十几个版面全是豆腐块,真是看都没人看。这样的报刊,哪有什么发行渠道,谁上了这家周刊,都是记者们亲自把报纸送上门的,在社会面上是很难见到的。可他们吓唬人也不是没根没据的,你要真不听这些小报记者们的,惹恼了他们,半夜里,他们会弄一卷子报纸丢在你家的院子里和单位的大门口,甚至是你的办公室,照样炒死人,他们完全是以盈利为目的,千万别惹这些小报记者,小报记者后面有大报记者,假记者后面有真记者,出事了,给红包就是了,破财消灾的说法不是没道理的。怪不得现如今社会开始流传防火、防盗、防记者。魏敏、王璐不是领工资的,别担心,也许,是个好记者,可那也说不定。好的会变成坏的,坏的会变成好的。

魏敏她们把车停在了村东头,下了车,在钱万杰边走边问的带领下,走进了韩长有两位老人的家里。院子种有一棵常见的泡桐,正房为五间平房,人们把这样的房子称作明三暗五。东厢房带有厨房,和大门楼相连,西边为低矮的鸡舍棚屋之类。在农村,这是最为典型的院落建筑,没有一点特别的地方。

虽然她们已经知道韩长有是一个生活上十分简朴的人,但踏进这样一家院落,她们还是有几分讶然。堂屋里靠墙一张半旧不新的结实的木质沙发,一张小饭桌,以及墙角堆着的几麻袋粮食。

走进这样一个家庭,就象进入了村子里任何一个普通农民的家。没有半点矫饰,没有丝毫炫耀。可爱的两位女记者无法想象她们采访的主人竟拥有一家年产值数千万元的耐材公司,也无法想象,一个村庄的领头人,每天为村里的煤矿、企业奔波服务,却仍然质朴如初,丝毫不改农民本色。

她们见到了韩长有的父母。两位老人的身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刚直和骨气。这一点在马啸吟身上得到了充分验证。在之后的采访中,她们不断从韩长有这个年轻的村委书记、村主任身上,看到他父母的遗传基因留在他身上的影子。魏敏皱起眉头心里突然不知为什么升起一个这样的念头:我要以后有了孩子,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过硬的心理素质。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怪异、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燥、自负等等,长大后,也是一个典型的吃才。老人坦率而爽朗,端出西瓜,打断了魏敏瞎想的念头。老人一块块让着这两位从省城来的记者。在老人慈爱的叙述中,从一个少年点点滴滴的成长故事里,她们渐渐看到了一个人是怎样走向成熟的,看到了一个人是怎样成长为一个优秀企业家的,也看到了一个人成为一个党的好干部的全部历程。

这是一个朴实的家庭,充满了亲情。老人一提起儿子,就有滔滔不绝的话语:

“长有太忙了!常常是回家看一眼就不得不走,凳子都暖不热。”

“不走不中啊!”

“儿子在忙大事呢!”

老人十分体谅儿子,为儿子感到自豪。长有的父亲患有脑血栓,行动迟缓,生活极为不便,老伴两个相依为命。长有不忍心,要给老人找个帮手,母亲却总是不肯,千方百计亲自照顾,不肯给儿子添麻烦。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故事会

美图欣赏

故事会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