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山川秀丽,数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无数的传说。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那些长生不老,永生不死的传奇。即使到了末法时代,天地灵气渐消,世间亦有不少人执着追求长生之路。我们的故事,便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
南京城,古称金陵,自太祖迁都以来,繁华富庶,天下闻名。即便到了成祖“靖天”后迁都北平,金陵虽不及太祖时风光但亦是不可多得人杰地灵之地。
金陵城中,街上商铺酒肆林立,烟花柳巷竖于路中,风气十分开放。
这天,城中来了一位怪人,身上一身破烂的衣服,已经分不出是僧衣还是道袍了,但是衣服虽然破烂可却十分干净,面目方正,一双眼睛似睁似闭,仿佛没睡醒的样子,走路轻飘飘似的,路人们见到后都觉得奇怪,暗想这一阵风吹来会不会把此人吹飞去。
十字街口有一家药铺,名为广济堂,门口贴了一张告示,围了一群人驻足观看。怪人路过时听到人群中有人说道:“谢小姐的病已经去过十几位郎中去看了,可都没办法治好,谢员外现在人都茶饭不思,愁眉苦脸了。”这时一阵清脆的铃铛声传来,众人看去,见一耄年老铃医背着药箱,腰悬铃铛,一路走过来。老郎中看了告示,便像人打听乌衣巷的去处,问明后一路摇着铃铛而去。
怪人尾随老郎中而去,拐了几条巷子后来到了谢员外的宅子前。老郎中扭头看见怪人,觉得此人虽衣着破烂,但气度不凡,便微微一笑说道:“老弟也是来给谢家小姐看病的?我们一起进去吧。”怪人点点头。
老郎中上前叩门,不一会儿门开了,家仆探出头来,见是又来了郎中忙请他俩入内,领着转过回廊带入了客厅。
客厅内已有数位本地有名气的郎中坐在那儿,边饮茶边讨论会诊谢家小姐的病情,见新来了两名外地的走方郎中颇不以为然,一般的江湖游医给人的印象都不太好,被认为油嘴滑舌,言过其实,吹嘘的成份居多。
“二位从何而来?”居中太师椅上的是一位本地名医胡杏林,他慢声细语的问道。
“在下铃医柳槐,扬州人士。”老郎中拱手道。
“这位呢?”胡杏林目光瞟过来。
“在下陆渐。”
“都是看了求医榜过来的吧?”胡杏林啜了口茶。
“正是。”柳槐始终微笑着。
这时厅外回廊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位锦衣老者匆匆来到面前:“听说又来了两位郎中,快请坐看茶。”
柳槐与陆渐自报姓名后,有家仆端上茶来。
“小女自从中秋夜游‘半月会’回来后便得了一种怪病,一个多月来病情日益加重,老夫真的是心焦如焚寝食难安啊。”
“可否请谢员外说说小姐的病况。”柳槐说。
“这个嘛,”谢员外吞吞吐吐似有难言之隐,“小女年方二八,性情温顺容貌姣好,在去年城中‘半月会’游玩后便觉人倦怠,茶饭不思,有时还会出现幻觉,对着夜空自言自语,谁也不知道她在说什么。后来……”
“求医不避讳,请谢员外务必说出实情,方好诊治。”
“好吧,此事有关小女蕙兰清白,还要请二位代为保守秘密。”谢员外慎重说道。
事情发生于去年中秋之夜。
金鳞城里照例举办一年一次的半月灯会,入夜,丫鬟秋菊陪同小姐蕙兰前去孔子庙赏灯。据秋菊后来回忆说,庙前灯火阑珊人山人海,小姐与她在一卖烤红薯的摊前遇到了一位身穿锦袍,手指上戴着个奇特绿戒的中年书生,那人主动上前搭讪,与小姐似乎挺谈得来,琴棋书画讲得头头是道,随后给她俩看了手指上的绿戒,便感觉头昏就坐在了石阶上。当她清醒时,那书生同小姐都不见了,直到灯会结束人散尽依旧找不到小姐,无奈只有回来禀告老爷。
家仆丫鬟连同老爷一齐出门寻找未果,天明时,小姐精神恍惚的自己走回了家里。老爷追问她去了哪里,蕙兰也说不清楚,三个月后才发现小姐蕙兰暗结珠胎怀孕了。
郎中把过脉后说已经怀了五个多月,老爷不信便又请来几位名医,结果都是同样的说法。与此同时,小姐的病情却日益加重,开始时只是疯言疯语,到后来则经常发癫,甚至谁都不认得了。
这些日子以来,谢员外遍请荆州城内名医,汤药吃了不少可始终不见有一点起色,于是便张榜告示求医。
听完谢员外的叙述,柳槐陷入了沉思。
这时,金鳞名医胡杏林开口说道:“老夫以为谢小姐是受到邪气外侵所致,邪气嘛,不外乎风寒暑湿燥火六邪,自然导致气血不足,脸色黯淡疲乏无力和失眠,特别严重者加上本身体质就较弱,出现痴语疯癫不是不可能,只要连续喝‘四物汤’补气血,病情定会慢慢减轻好转的。”
“这个在下不敢苟同,若只是感染风邪,孕期怎能不符?此病必有蹊跷。”另一位郎中反驳道。
“老夫仔细的给谢小姐把了脉,若妊脉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尺数脉滑疾重以手按之则散,则胎已三月。如今脉重按之不散,实足五六月胎息,或许小姐已有孕在先,他人只是不知道而已。”胡杏林望了眼谢员外。
“这不可能,小女蕙兰知书达理,中秋节前数月都在家学琴读书,从来都没有离家外出过。”谢员外断然说道。
“可否让我替小姐把下脉?”柳槐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