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全城大恐慌、人人但求自保的环境下,这道叫胡人全部缴械的命令一出,无异于宣告他们的生命安全再也得不到保障。所以城内的胡人闯关的闯关、翻墙的翻墙,出逃者不可胜数。
这一切都被冉闵看在眼里。既然胡人们留也留不住,我又何必去留?冉闵遂下令道:“与我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各任所之。”城门也不再关闭。于是羯胡纷纷争相出城,而城外方圆百里的汉人则统统涌了进来。
至此,胡汉之间的排斥和敌视终于演化为了阵营分明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冉闵本人的偏执性格也在这次事件中暴露无疑。既然胡人终究不能为我所用,索性就把他们都杀光!于是冉闵颁布了一条更为骇人听闻的命令:
“汉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皆拜牙门。”(所谓的第二道杀胡令)
此令一出,一天之内,胡人被斩的有数万之多。凤阳门外的大道上,血肉模糊的人头堆成了小山。
之后数日,冉闵亲自上阵率领汉人屠戮胡羯。邺城内外但有高鼻多须之人,不论男女老幼,统统被斩。抛尸城外的尸体总数高达二十多万,附近的豺狼野狗个个吃得肚皮溜圆。而屯戍各地的汉人将帅在接到冉闵的命令后,也大都将军队内的胡人将士全部杀死。
毋庸置疑,这是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在这次事件里,自永嘉之乱以来的几十年之中、甚至胡汉对立以来的数百年之中积攒的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终于如火山爆发一样喷涌出来。经此一役,羯族一蹶不振,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迅速在历史上消失。
而屠杀的制造者冉闵,借助这仇恨的力量,踏着万千胡人的头颅,终于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
卷四 邺中风云(8)双城鏖兵
公元350年正月,从邺城的大屠杀中逃出来的汝阴王石琨回到襄城,纠合了七万大军来征讨冉闵。
此时的邺城还没有从动荡和混乱中完全恢复,原有的戍卫系统已经瘫痪,而拥护冉闵的汉族人大部分都是新兵,几乎还没有得到什么训练。
所以冉闵只挑选了一千多名精骑随自己出战。
七万对一千。这是有史以来力量对比最为悬殊的一次战斗。
网上有许多人把冉闵比作项羽和吕布,认为他是史上最牛的十大勇将之一。在我看来,这话说得差不离。
在这场发生于邺城北郊的战斗中,面对前方的七万军队,冉闵手舞两刃矛,胯下朱龙马,率精骑以风驰电掣之气势驰突石琨军阵,敌兵当者披靡,斩首三千余级。石琨军大败溃退,逃回了冀州。
闰二月,投靠冉闵后被软禁的皇帝石鉴偷偷派人联络外兵被告发,冉闵把他废而杀之。同时被杀的,还有石虎的孙子二十八人。
现在,太武殿中那装饰着流苏斗帐金莲花的白玉龙床终于空出来了。用不着冉闵授意,自有识趣的大臣们作万分激动状要给冉闵上尊号。
这个不大好吧,冉闵说(按照惯例),咱们都是晋人,现今晋室还在,我其实很想跟你们分割州郡,各称牧、守、公、侯,然后奉表江南,迎接晋室天子还都洛阳。
一位名叫胡睦的尚书急忙迎头跪倒,道:“陛下您圣德应天,宜登大宝,而晋氏衰微,远窜江表,岂能统御英雄,混一四海乎!”
这话说得冉闵心里一定在偷乐。他正色道:“胡尚书之言,可谓识机知命矣。”
于是冉闵终于登上了帝位,改元永兴,国号大魏。但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暂时还没有结束,因为得到石鉴被杀的消息后,襄国的胡人们拥立新兴王石祗即了位,以汝阴王石琨为相国,各州郡的胡人将领纷纷响应。
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冉闵迅速征集和训练出了二十万大军。八月,冉闵御驾亲征,与反冉联军大战于苍亭(今山东阳谷北),斩敌两万八千,尽俘余众,振旅而归。
此时的冉闵,手下雄师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延一百多里。声势之盛,是石勒时代也不曾有过的。
班师后,冉闵告祭太庙,重新划定官爵品级,推崇儒学、选拔人才,一时之间朝廷中仿佛回到了魏晋初年的治世。
然而这时整个中国的政治局势,却与魏晋初年大为不同。
在北方,慕容鲜卑异军突起,已经取得了幽州,他们的铁骑正在向冀州北部推进;在西方,氐帅苻洪之子苻健已经进入了关中,正在攻城掠地,不久将据此建立前秦王朝;在南方,东晋朝廷中的激进派蠢蠢欲动,时刻准备着趁乱收复失地;而在中原腹地,以石祗为首的后赵残余势力以襄国为根据地,与二百里外盘踞邺城的冉闵互相对峙。
因此对当时的冉闵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文治,而是军事问题。而且,有一件事情让冉闵感到颇为棘手,那就是如何处理投降过来的胡人将士。将近一年的征战下来,无论胡汉对立多么严重,总还是有一些胡人在战场上为了活命而投降冉闵。出于军事利益方面的考量,不宜将他们尽数杀掉,何况现在冉闵的身份已经不是激进的造反派,而是冉魏政权的帝王。在魏国的领土上还生活着很多的胡人,为了维护政权稳定,“杀胡”政策必须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