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10)

时间:2016-09-11 01:49:21 

决策点(5)

由于汉高祖刘邦曾为亭长之故,因此有必要花点时间了解一下,秦帝国最基层的地方行政组织--亭。

如前所说,十里一亭,亭有亭长。亭长手下有二个干活的,一为亭父,一为求盗。

他们仨的主要工作是接待往来之官吏,兼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闲暇时,他们也练些拳脚(习设备五兵,五兵即弓、驽、戟、楯、刀、剑),实际上这也是他们的日常功课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刘邦后来参加造反时,骑马上阵也能舞两下的原因。

亭长也是长,也可以全面统筹全亭的工作,亭父则侧重日常事务性工作——掌开闭扫除,求盗则专管小偷小摸之类。

关于秦廷选用亭长的方法,到目前为止,愚尚未发现任何直接而正面的文字表述,但这并不等于说就没有记载。而深入考察这一问题,增加史识、增添史趣是其次,进一步了解秦始皇的建国理念才是最主要的。

刘邦为什么能够当上亭长,史上没说。而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韩信,之所以没能当上“吏”,史书却有明确的记载。

《史记·淮阴侯列传》说: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根据这条史料,韩信这人既“贫”且“无行”,这是肯定的。

问题是,这两者是不是决定韩信没能当上“吏”的先决条件呢?

这不好说,但根据文意,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二者必居其一。要嘛因为穷,没钱买官,要嘛因为人品不良,不得为官;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换言之,帝国推择基层干部的标准可以有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家境要好,且人品也要说得过去。

第二种:单看家境。

第三种:单看人品。

除此之外,没有第四种了。

我们再来看刘邦的史料。

《史记·汉高祖本纪》说:高祖为人……仁而爱人,……不事家人产业……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撇开其他不谈,单说一个“贳”字,意思是赊欠,家里要不差钱能丢面子常去赊酒吃么,穷困潦倒的孔乙已才这么干,可见家计不阔。

而家境不阔的刘邦竟可以“试为吏,为泗水亭长”,结合上述的分析来看,基本上就可以排除秦帝国推择基层干部的前二种标准了。也就是说,刘邦所以能被推择为“吏”,他的仁厚而爱人,应该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另一个有力的佐证是,“三老”这个极具人文色彩的职级的设置。

由此可证,在治国理念上,秦始皇不仅系念民风,对官风亦是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当然,注重德行的选“吏”标准并不是秦帝国最主要的用人方法,实际上,秦帝国另有一套很重要的用人制度——关于这一点,我们且待后面再说。

以上就是秦帝国这个家族式企业的肌理结构,其制度之完整,设计之精密,考虑之周到,确实令人钦佩。

因此,我坚信,下面这句话应该可以代表秦始皇最真实的想法:

政权的行使不是砌砖,而是雕塑。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67891011121314..86下一页

相关中国历史

美图欣赏

中国历史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