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的南部,漳州漳浦畲乡湖西硕高山下,方圆0.5公里,距城关38公里,距漳州市区90公里,有一个地名叫赵家堡,又叫赵家城。那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池,那是一座充满爱恨情仇的城堡,那是一座有梦的城堡,那是一座怀旧的城堡,那是一座纪念的城堡。那里的人流着王孙贵胄的血,他们是南北宋王孙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曾经黄袍加身,曾经杯酒释兵权,曾经挥斥方遒,曾经激昂文字,曾经指点江山。他们的祖辈也曾靖康蒙难,曾经被搜山检海,曾经亡命天涯,曾经崖山跳海。他们的祖辈曾风光显赫,意气风发,如今的后裔洗尽铅华,如今归于平静。山河虽然易主但他们的梦还在,北宋都城汴梁是如此的繁华,清明上河图是当时历史的剪影,是国力昌盛,国强民富的缩影。都城汴梁是当时世界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靖康之变后南宋恢复元气,新都城杭州,西子湖畔,繁华依旧,虽物是人非,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赵家堡就是依据这两座旧都建成的。这里面充斥着有血有泪的故事,感人肺腑,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
话说德祐二年,岌岌可危的南宋政权灭亡。在福建的南宋遗臣拥立益王赵昰为皇帝,年号景炎。景炎三年四月,赵昰卒,大家又拥立卫王赵昺继位,改元祥兴。祥兴二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攻陷广东崖山,丞相陆秀夫负年仅9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当时伴驾至崖山的赵宋王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在侍臣黄材、许达甫等人的护卫下,以16艘战船夺港而出,谋往福州,再举图复,不料到浯屿遇飓风,船沉12艘,不得已折回漳浦浦西登陆。因元军搜查甚紧,遂隐赵姓改姓黄,先后匿居银坑、积美等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御史朱鉴在审理一起漳浦黄氏“同姓结婚”案中,查阅族谱玉牒,确知被告黄惠官乃赵若和的后裔,立即奏请朝廷给以复姓。明太祖朱元璋钦佩宋太祖赵匡胤英雄往事,又对他后裔遭遇不胜唏嘘,准许他们改回原来的姓氏,恢复赵姓。漳浦赵氏子民感恩戴德,谢太祖洪恩,就此安居乐业,繁衍子孙。
明隆庆五年(1571年),赵若和第10世孙赵范任浙东按察司兵备道副使,衣锦还乡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新扩建赵家堡。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赵范之子赵义(字公瑞,号辑卿)在考察开封、杭州宋代两京建筑布局后,扩建外城。赵家堡古建筑群内住有100户,600多名赵氏后裔。赵家堡具备了城池的军事防御功能,完璧楼则体现了同期闽南地区民居防寇的建筑特色,作为赵宋后裔聚居地,城堡仿效了开封城的规划布局,反映出主人的贵胄身份和王朝孑遗的心境,城内的建筑充分地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各种需求,建造神庙、读书处等公共建筑,大致形成了生活区、礼仪区和风景园林区的格局,更重要的是,城里聚居,保存着一个皇室家族历四百余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赵家堡的建造者出自灭国皇族后裔,在整座建筑群体中,处处流露出对先祖帝业的思慕之情。“布局立意,处处乃沿汴京之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