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引发的文坛笔战

时间:2016-12-15 22:29:07 

1935年10月,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亲自率军渡过黄河,到达华北前线对日作战。2月5日清晨,部队来到陕西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休整。这一带已经飘了几天的鹅毛大雪,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2月7日,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毛泽东挥毫疾书,一口气写下了气吞山河的词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从1936年2月毛泽东写成《沁园春·雪》到1945年11月14日发表,长达9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人知道毛泽东曾写了这首词,因为他从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等由延安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在此期间,他曾在下榻的“桂园”宴请柳亚子、王昆仑等民主人士。柳亚子敬赠毛泽东七律一首,同时向他“索句”。几天后,毛泽东便把9年前创作的《沁园春·雪》书赠给柳亚子。柳亚子深为毛词那磅礴的气势、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推为千古绝唱”,不禁称赞:“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不久,他就作了一首和词,并和毛词一并交给《新华日报》,要求同时发表。《新华日报》因未征得毛泽东本人同意,只单独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而《沁园春·雪》却因此在报社内部披露,并很快被传抄出去。

柳亚子的“和词”一发表,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很想拜读毛泽东《沁园春·雪》原词。当时重庆民营报《新民报晚刊》的副刊编辑吴祖光对此事尤为热心,他四处奔波,几经周折,找来了好几个人传抄的却又不全的毛词,最后“把一共三个传抄本凑起来”,终于得到一份完整的《沁园春·雪》。他如获至宝,于是在11月14日该报副刊《西方夜谭》的显著位置上以《毛同·沁园春》为题隆重推出这首杰作,并配发了一段热情洋溢的“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这就是《沁园春·雪》的首次公开发表。毛泽东这一“传抄稿”一经刊出,立刻轰动山城,传诵一时。随即山城的各大报纸竞相转载,无一例外地发表了大量的步韵、唱和之作和评论文章,掀起了一股“《沁园春》热”。

同毛泽东相比,蒋介石在诗词方面虽望尘莫及,但亦非一无所知,他当然懂得毛泽东的词意。毛泽东的“狂妄”使他十分恼火,毛泽东的文采又使他妒火中烧。据说,蒋介石起初不相信这是毛泽东填的词,他找来谋士陈布雷,此人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对诗词的了解当然比蒋强得多。蒋问他:“你看这首词是毛泽东写的吗?”尽管蒋希望陈布雷说出“不是”二字,但陈是一个忠实于主人的文人。他觉得不能对蒋撒谎,于是说:“是的。”这个回答让蒋有点失望,他又问:“你觉得这首词写得如何?”“气度不凡,有气吞山河之势。是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啊!”

蒋介石立即截住了陈布雷的话,只怕陈布雷再继续赞颂下去,即定调说:“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他想复古,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以评论毛泽东诗词的名义,批判毛泽东的‘帝王思想’,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毛泽东来重庆不是来和谈的,而是为称帝而来的。”于是,国民党组织的一批御用文人纷纷跳出来鼓噪一番,“欲与毛泽东试比高”,他们打起“反对复古、反对封建”的旗帜,斥责毛泽东有“帝王思想”。据统计,在1945年12月14日以后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国民党控制的报刊连续发表了所谓的“和词”近30首,文章10余篇,大肆“围剿”毛泽东的咏雪词。这些御用文人任意曲解丑诋,颠倒黑白,历史最终证明,他们无奈莫能望项背,只留下一番鼓噪之声。

鉴于出现的此种以《沁园春·雪》为政治口实的反共风波,进步文化人士立即给予了反击。郭沫若首担重任,立即在《新民报晚刊》发表了第一首词:《沁园春和毛主席韵》,严厉地揭露和批判了美帝政府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罪恶行径;接着又发表了第二首《沁园春》,痛斥了《大公报》的文章和国民党御用文人对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污蔑和政治攻击。遥在战场的陈毅同志闻讯,在百忙中愤而挥毫,连发三首《沁园春》,痛斥国民党和御用文人“尽阿谀狂夫,颂扬暴政;流长飞短、作怪兴妖!”老教育家黄齐生在12月8日自己67岁生日这天,也以毛泽东原韵愤然和《沁园春·雪》一首,抨击了那些“鸭鸣蝉噪,可以喷饭”之作。黄先生就是在这首词里第一次提出了“民主如船,民权似水,水涨奚愁船不高”的政治主张,把毛泽东思想极富哲理地融入了老百姓都能理解的形象比喻。

1945年重庆谈判后,在重庆乃至全国围绕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以《沁园春》的词牌形式展开的这一场“文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正是这首词,让世人从此知道了毛泽东“不独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当时在重庆的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评述道:“毛泽东写的这首词震惊了重庆文坛,那些文化人以为他是一个从西北来的土宣传家,而看到的却是一个在哲学和文学方面都远远超过他们的人。”

毛泽东于1945年10月11日返回延安后,对重庆的文坛的这场笔战亦十分关注。当柳诗发表后,仍留在重庆的王若飞将柳亚子、郭沫若等在重庆当地报刊上发表的和词收集起来,寄给毛泽东。1946年1月28日,毛泽东在致柳亚子的信中,谈了读柳所赠诗词的感受:“先生的和词及孙女士(即孙荪荃)的和词,均拜受了;‘心上温馨生感受,归来絮语告山妻’,我也要这样说了。总之是感谢你,相期为国努力。”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民间传说

美图欣赏

民间传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