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曾有“千里牛”

时间:2016-12-16 09:10:54 

众人皆知“千里马”,而“千里牛”却鲜为人知。在人们的印象中,牛是一种行动缓慢的动物,于是人们常用“老牛拉破车”来比喻行动缓慢,办事效率低。其实,我国古代曾有“千里牛”,它们几乎像骏马一样行动敏捷。

先说一个文字证据。“奔”字古写作“犇”。为何用3个“牛”字,而不用3个“马”字?“犇”本作牛惊解,因受惊的牛跑得飞快,故跑之急速曰“辑”。用3个“牛”字,正是形容跑得非常之快速。再说牛的应用。《春秋纬》称:“宫中有牛鸣,政教衰,诸侯相并。牛,兵之符也。”从牛鸣,为何会联想到兵符之动的象征呢?原来古代战场上是牛、马并用的。用牛来驾车或当坐骑,并不比马逊色。《书经》里说:“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无服。”把军马,军牛都放牧到野地,向老百姓表示“偃武修文”的决心,岂非打仗时既骑牛也驾车的明证?东汉光武帝刘秀骑牛打仗一事更是有名。西汉末年,南阳刘秀兄弟起兵反抗王莽。新野之战中,刘秀骑牛率部冲锋在前,一举攻进新野,杀了县尉。试想,牛如果不能像马一样在沙场上东冲西突,能骑着它打仗吗?

古人不只在战场上用牛,平时坐骑或驾车也常用牛。魏文帝曹丕用豪华的十乘文车去迎美人薛灵芸进宫,所驾的不是马,而是“日行三百里”的“青色之牛”。都督青、兖诸州军事的晋抚军将军苟唏,“见朝政日乱,惧祸及己”,常把珍馐美味送去京师洛阳馈赠朝廷亲贵,找个靠山。兖州距洛阳有500里之遥,如有耽搁,美味就会变质。好在苟唏的差人所骑乃是一头日行五六百里的“骏牛”,清晨从兖州出发,薄暮已到洛阳,美味仍甚新鲜,真可算得上是一头“千里牛”了。

“千里牛”也并非凤毛麟角,而是所在多有。大贵族石崇驾下之牛,就有“迅若飞禽”的美誉。有个同朝为官的大豪富王恺,不仅常常与石崇斗富,而且什么都要比个高下。王恺驾车的牛叫作“八百里骇”,因其能日行800里而命名。有一次,两人同游返回,驾车争人洛阳城,结果王恺的“八百里骇”竟没能跑过石崇的快牛。又如《南齐书·陈显达传》所载,陈显达、王敬则等公侯贵族子弟,无不豢养着数头驾车的快牛,“当世快牛称陈世子青、王三郎乌、吕文显折角、江瞿昙白鼻”。可见“当世快牛”甚多,只是这4头特别有名罢了。陈朝人臧道颜的《驶牛赋》云:“遂慕骏驶以相高,精彼奇选之稀有。仪体既美,特资高足,名参飞免,价齐骥騄。”这里不仅称赞牛的体态俊美,更赞誉它跑得快,像兔子一样,以至人们把三们看作同千里马一样珍贵。

综上所述,大概可以说明一千三四百年前,牛确实不是步履缓慢的笨物;说古代曾有“千里牛”,恐不为过。

摘自《周末》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民间传说

美图欣赏

民间传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