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厌官族

时间:2016-12-16 09:23:41 

自古以来,受“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人人都梦想做官,但唐代却有一帮给官不要的“厌官族”。

唐代的文人壁垒分明,一种是削尖脑袋往官场钻,另一种视官位如瘟神,避之唯恐不及,他们脱身官场的方法更是让人难以想象。

假装有病是唐代“厌官族”脱身官位常用的借口,更有甚者,听说当官翻墙就跑。崔信明的弟弟在窦建德手下当差,窦建德为了吸引人才,命令其弟劝说他,并许诺了好位子,崔信明一听说,翻城墙逃到了太行山深处。

开元初,卢浩然的博学传到了玄宗的耳朵里,玄宗招纳之,卢浩然不敢抗旨,来到东都洛阳,玄宗连忙摆上酒席招待,谈话中,说给一个谏议大夫的位子,问他干不干?浩然坚定地说,不干。玄宗无奈,下诏将其放归还山。

众多文人中,像骆宾王不想当官不辞而别的有之,像陆羽之类溜之大吉的有之。还有一位更牛的,参加科举考试只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才华,如才子施肩吾。元和十五年,卢储榜进士及第后,在答谢礼部陈侍郎时留下诗句:“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还没有等任命状下来,他就打道回家了。

唐代产生“厌官族”大致有几个原因:

一是文人的性格。唐代很多文人相当自信,如果官职达不到理想中的要求就辞官。从表面上看,好像他们非常讨厌当官,其实这是在通过辞官表现一种不满或积累仕途的筹码。另外,放浪形骸、游荡江湖是当时文人的时尚风,很多人跟风而动,迷恋江湖,对官位不感兴趣。

二是家庭的生计。开元时期,很多文人生活基本可以满足,他们不必在官场中劳骨伤神地捞油水,而在诗坛上吟诗唱和则是一件愉悦的事,所以一部分文人把官位看得很淡。

三是时局动荡。忠君思想暗示文人不能与贼同舞,所以很多文人在时局动荡时闻官色变,不愿高就。而一些政治敏感不强的文人,则往往误入贼船,气节难保,李白就是这样。而“厌官族”却可以明哲保身。

四是官场的黑暗。唐代官场五花八门,武则天时期的严酷统治,玄宗时期的杨氏当道,不同时期的官宦小人参政,让一些文人在勾心斗角中看到了官场的险恶。历史证明,很多文人在唐代政坛上多为昙花一现,其中很多人下场很是悲惨,不是流放边疆,就是杀头坐牢,这让一部分看破红尘的才子们在官位面前畏惧不前。于是隐居深山、远离官位就成了一些文人逃避现实的最佳选择。

总之,唐代出现“厌官族”的背景是复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可以称道的,倒是唐代“厌官族”们的傲骨和风度,这对那些一看有五斗米就折腰,一看到官帽就腿软的人,似乎是一种无言的鞭挞。

选自《传奇故事·百家讲坛》

2010.1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民间传说

美图欣赏

民间传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