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在皇帝中是名列前茅的,可是他对太子的教育并不成功。其中的道理他悟得很清楚,可就是无法产生积极的效果,恰恰相反,事物的轨迹总是朝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他先立的太子是李承乾。为了太子的健康成长,太宗可谓煞费苦心,他为儿子挑选了最优秀的老师—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等,都是一时俊彦,对每位老师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贞观七年,太宗对于志宁、杜正伦说:“你们辅导太子,应经常给他讲些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我十八岁的时候还在民间,百姓的艰难困苦知道得一清二楚。后来做了天子,商量或处理事情的时候还经常出现失误,得到别人指正后才明白过来。如果没有忠诚正直的人进谏,事情怎能做好?何况太子生于深宫,对百姓疾苦不曾闻见,而且国君是国家安危的关键,更不能骄矜放纵。”他责令两个老师遇到不正当的事情,要严肃恳切地劝谏太子,使他从中受益。
贞观十年,太宗对房玄龄说:“我历观前代创业的国君,他们都生长在民间,所以深知民间的真实情况,很少会有败亡。到了继位的守成之君,他们生而富贵,不知疾苦,所以很容易导致败亡。我从小就经历过各种磨难,对天下事知道得很清楚,还担心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像我的这些皇子,生于深宫,见识不远,哪里会明白这些道理?我每次吃饭,就想到种地的艰难;每次穿衣,就想到纺织的辛苦。皇子们什么时候能学得像我一样呢?我选择贤良的人辅佐他们,就是希望他们经常接近品德高尚的人,将来能少犯错误。”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句话被唐太宗屡次提及,可以说他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可是太子不能重返民间,爷爷辈、父辈打天下时的艰辛对他来说已经有些隔膜。加之他喜声色和畋猎,生活奢靡,老师的话被当作耳旁风,竟至于干出很多荒唐的事来。
比如,他让人铸造大铜炉和一口大锅,雇用逃亡的奴隶偷盗老百姓的马牛,亲自放到大锅里煮,然后跟他宠幸的厮役分而食之。他喜欢把左右侍从官员及卫士分作两队,大家身披毛毡缝制的铠甲,手拿竹枪竹刀,扎营列阵,冲锋厮杀,枪刺刀砍,把流血受伤当作娱乐。有不听从命令的,就把他绑在树上毒打一顿,不少卫士因此而丧命。
李承乾常常叫嚣:“要是我当了皇帝,就在御花园设一个万人营,跟汉王(李元昌)分别指挥,观赏士兵肉搏战斗,岂不快乐!”又说:“我当皇帝,一定要尽情享受所有乐趣,有规谏的立刻杀掉,这样不用杀数百人,那些进谏的人就不敢再说话了。”
这么一个荒唐太子,后来被废为平民,在流放地黔州死去。
接下来,太宗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十八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古代有文王的母亲‘胎教世子’的传说。我没有工夫顾及太子的教育,但最近自从改立太子之后,每遇到一件事,总要向他讲一番道理。见他将要吃饭,问他:‘你知道吃饭的道理吗?’他回答:‘不知道。’我就跟他讲:‘种庄稼很艰难,花费了农民很大气力。国家政策不违背农时,才能有饭吃。’见他骑马,问他:‘你知道骑马的道理吗?’他回答:‘不知道。’我就对他讲:‘马是替人干苦活,出劳力的,要让它按时休息,不要竭尽它的力气,这样才能常有马骑。’见他乘船,问他:‘你知道乘船的道理吗?’他回答:‘不知道。’我就对他讲:‘船可以比作国君,水可以比作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要做国君,对这个道理怎能不感到敬畏呢?’见他在一棵弯树下休息,问他:‘你知道这棵弯树的道理吗?’他回答:‘不知道。’我就对他讲:‘这棵树虽然弯曲,但用绳墨校正,就可加工成笔直的木材。作为国君,即使道德不高,只要多接纳规谏,也能变得圣明。’”
太宗问了四个问题,李治回答了四个“不知道”。正是这个优柔寡断的李治最终把大唐江山拱手送给了悍妻武则天,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对“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忧虑。古人把安享太平看成为毒酒,把没有仁德而身居富贵称之为不幸。
汉朝建国,直到孝平帝,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横荒淫丧失道德。沉溺在放纵恣肆的环境中,他们所处的地位导致他们如此。即使是常人都要深受习俗的影响,何况像鲁哀公之类的人呢!还有那个听说百姓没有饭吃,就问大臣“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那个“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陈后主,那个“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李煜,都可以说是吃了“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亏。
选自《新智慧文摘》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