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在盛京大西边门外有一座太清宫,却很少有人记得在老多年以前,这观院的后身曾有过一座鼠仙堂,一般人听了一定会问过去有狐仙堂、黄仙堂(指黄鼬仙),咋还有人修建鼠仙堂呢?这是一个在盛京城内流传多年的故事。
明末清初,更确切一点说,是老罕王努尔哈赤在盛京登基坐殿那时候,关内兵荒马乱,连年荒旱,许多人见活不下去,便推着小车,挑着担子带着妻儿老小,成群结伙闯关东。在逃难的人群里,有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俩从山东老家出来,刚走到锦州地界,媳妇就生了一个小男孩,因为在男孩上边有个哥哥没站住(指没有活下来),所以他爹娘给他取了个乳名叫小二,这小二刚降生下来,爹娘急于赶路,把他裹巴裹巴就抱在怀里往前走了,当时正是深秋天气,走着走着,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遇上一场大雨,小二爹怕儿子淋着,急忙脱下上衣给他遮上,没曾想,秋雨如霜遭了凉,病倒在沿途小店,他们是逃难之人,盘缠路费早已用尽,眼瞅着请不起郎中,抓不起药,不久,小二爹便病死在逃难途中,那一天,小二娘抱着不懂事的儿子,坐在丈夫坟前呼天喊地放声恸哭,她数叨着丈夫生前对自己的恩爱,今后日子的艰难,在场的人眼瞅着这可怜的孤儿寡母无不落泪,连老天爷都可怜他俩,飘飘洒洒扬下了清冷的雪花,好心的人围上来纷纷劝解:“大妹子,人死了不能复生,小心哭坏了身子,顾全孩子要紧哪!”小二娘一想:是啊,光坐在这里哭,不找活路,怎能保住丈夫留下的这点骨血呢?她收住眼泪,在丈夫坟前拜了几拜,咬紧牙站起身,抱着孩子往盛京走来。
母子俩历尽千辛万苦,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盛京城内,到这里四处一瞅,果真像传说的那样,大街小巷齐齐整整,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买卖店铺一家挨着一家,生意火红十分兴旺,小二娘东瞅瞅西转转,见城里无处落脚,便寻摸到大西边门外,在太清宫附近找到一间空闲多年、无人居住的小破房安下身来,从这以后,她每天起早贪黑,背着孩子,提溜着破瓦罐子走街串巷,靠挨门挨户讨要一口口剩饭,拉扯孩子过活。
虽然说苦日子难煞,可它毕竟挡不住日头每天从东边出来,又到西边落下去,转眼之间,小二已长到七岁,都说穷人家孩子懂事早,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别看小二年纪小却很懂事,他从来不和房边左右家孩子吵架,他每天跟娘出去讨要不用娘背着,也不用娘抱着,不因为饿一点、凉一点就哭天抹泪吵闹,只是闷声不响地跟在娘身后走,暗中学习娘的一举一动,想再等两年自己长大一点,单独出去讨要养活娘,有时候赶上闹天头,娘就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有一天赶上外面下雪,娘怕把他冻着,又将他留在家里自己出去了,娘前脚出门,他后脚就学着娘的样子到近处讨要起来,那天,他果真讨来不少,好一点的自己没舍得吃,娘回来见了,将他搂在怀里哭起来,从此,小二便和娘分头去讨要。
那里,大西门里路北有一座“三盛源”粮店,这粮店门市阔气,铺面整齐,四合套院子,石头狮子把门,高房大屋,飞檐走拱,清一色青砖小瓦,它是当时盛京城里数得着的大买卖。每天从早到晚,来这里买粮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到这里卖粮的一拨跟着一拨不断溜,那些卖羊汤花卷煎饼豆腐脑的、卖糖球大枣瓜果梨桃的小商小贩一家挨着一家,吵吵喊喊十分热闹。小二怕这里的痞二混欺侮他,每次出门讨要都不敢从这前门经过,绕道从后大门走,这后大门虽然赶不上前大门热闹却也不一般,等着往里送粮卸粮的大车一辆连着一辆,院中的粮仓左一排右一溜的摆放在那里。后大门两侧虽然没有像前门那样威武的两只大石头狮子,却有两块半人来高、四棱四角十分光滑的大石排列两旁,十个小孩有九个贪玩儿,小二见这石头挺有趣儿,每天早早晚晚,一有工夫就到这爬上爬下耍,天长日久,还真就玩上了瘾,觉着拉下一天没到那石头上蹦达蹦达,坐一坐,摸一摸就像缺点啥,没了抓挠,所以,他除了遇到刮风下雨天以外,几乎是每天必到,有一天,他从城里讨要回来走到这里,已经是掌灯大后了,他把饭罐放在墙下,往手心里吐口唾沫,腾腾几步路到石头根底下想往上爬,猛然间抬头往上一瞅,吓得一伸舌头,见一位七八十岁,白头发白胡子,身穿灰缎子大袍的老头闭目合眼,四平八稳坐在大石头顶上。小二暗中嘀咕:这“三盛源”粮店的老板可真行,天都这么晚了,还守在后大门怕小偷拿他粮食,他一看玩不成了,只好恋恋不舍蔫巴登回家了,头天晚上没玩成,趴在炕上总惦记这回事,这一宿觉也没睡踏实,第二天早起天刚亮,他就悄悄爬起来,拎着讨饭罐溜出门去,他想趁早晨没人的工夫到那痛痛快快地玩一回之后再上街,等他呼哧呼哧跑到那,往石头上一瞧,不禁垂头丧气,见那老头跟昨天一样闭目合眼,四平八稳坐在那里,不由得心中恨道:老板哪,老板哪,你可真是个看家虎、守财奴,都老大一把岁数了,也不怕大清早天冷风寒把你冻着,唉,又玩不成了,以后一连好几个月,那老头天天如此,这几乎断绝了小二再去那儿玩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