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游” 成长的必需还是盲目的追风(2)

时间:2014-11-14 10:19:04 

之所以选择“穷游”作为自己的旅行方式,林嘉丽认为,在搭车途中遇到的人和听到的故事,能给自己带来启发。“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你可以放下你的胆怯,去试着对过往的车辆招手。回来之后,身边的人会觉得你很了不起。这种成就感‘很赞’,这是其他旅行方式所不能收获到的。”林嘉丽的想法,代表了许多80后、90后“穷游族”的心声。

事实上,国内日渐兴起的“穷游热”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就出现过大量年轻人走出家门,在公路上伸出拇指、搭车旅行的盛况。像美国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公路小说《在路上》,即讲述了一群青年学生沿途搭车或开车横越北美大陆感悟生命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推动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在这种社会气氛下,一批作家通过作品来表达对这种社会潮流的反感。他们通过不断地冒险旅行,体验各种新奇事物,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渴望。当下‘穷游’受到中国年轻人的追捧,或许也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关。”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董兴生认为。

而一些与“穷游”相关的书籍畅销市场,更是催生了职业穷游者的出现。知名旅行者谷岳《搭车去柏林》一书在国内走红后,去年9月,他又和伙伴们一起,尝试“不带一分钱的国内旅行”,用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在网上。“虽然纪录片加入了一些隐形的商业广告,但这并不重要。这个片子让我们看到“穷游”的艰辛和浪漫,让我们感到幸福和希望,足够了。”网友空谷评论道。

“穷游”的诱惑,刺激着越来越多年轻旅行者走出家门。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一些人加入“穷游”大军有盲目跟风之嫌。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这样的行为,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不负责任,是在消费公众的爱心。

上海险峰户外运动俱乐部领队陈俊认为,“穷游”旅行成本较低,虽然比较适合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实现旅行梦想,但却不能带来美好的旅行感受,而且存在较多意外因素和较高的危险性。“‘穷游热’需要适当刹刹车了。”陈俊说。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有“穷游”经历的旅行者甚至都没有在出发前为自己买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此外,在搭车过程中,车主和搭车者间几乎没有任何安全协议,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很难认定。就此,豆瓣网友“骨头叔”建议,司机在搭人前应当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核对身份证,二是签订免费搭车免责协议,万一出车祸,车主不用承担连带责任。

除此之外,在“穷游”过程中蹭车、蹭吃、蹭住等举动被竞相复制模仿,这也被认为是在“过度消耗沿途民众有限的资源和爱心”。豆瓣网友“John”在《穷游的意义在哪里?》一文中发出尖锐批评:“你一路搭车,蹭吃蹭喝蹭住,然后为了在冈拉梅朵吃一顿藏餐,拍一张小清新的照片,向朋友吹嘘,这样的做法是不道德的。”

今年暑假,广西南宁小伙子杨卓锦采用“众筹”的方式,完成自己从北京出发、跨度达3000多公里的骑行之旅。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其新浪微博上看到,每天他都能收到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的捐款,其中最大一笔捐款达400元。他的这一举动,被媒体形容为“化缘旅行”后引发争议。对此,他回应道:“如果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帮你。大部分捐款的都是我的朋友和同学,别人爱怎么说就让他们说去吧。”

“在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情况下,‘穷游’是值得提倡的旅行方式。但如果要搭车要蹭吃蹭喝蹭睡,就要三思而后行了。”陈俊认为,社会和媒体要多宣传正面知识,比如告诉大家,正确的“穷游”,是住青年旅社,坐客车,不破坏环境,教年轻人用更积极安全的方式出行。年轻人应该多出去游历世界,但一定要明白:旅行是自己的事情,不能过度消费公众的爱心。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半月谈

美图欣赏

半月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