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见了哪个TA

时间:2014-11-14 10:46:20 

我母亲不幸患上了老年失智症,我和她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她总是活在不同的自己中。比如,我带她散步时,她会对我说:“你妈妈还好吧?替我向她问好!”一会儿,对面走过来一个年轻的帅哥,她转过头去盯着他,然后回过头来对我说:“他是我同学。”等走到楼下,我问她是想回家还是想再转转,她说:“回家吧,我想找妈妈。”

很显然,第一个她仿佛活在中年时代,把我当成了同事;第二个她,仿佛是青春少女;而第三个她,则回到了童年。

有趣的是,即便我们这些头脑不曾退化到那个地步的人,在与人交往时,也常常会不自觉地出现父母的状态、成人的状态和儿童的状态。对于别人而言,这也是不同的“TA”,只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知道自己在使用哪个状态。于是与人互动时,彼此之间可能会出现误读、错位和冲突。

发现这个秘密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埃瑞克•伯恩,他本来想要成为一个精神分析家的,但连续几次要求加入精神分析学会的申请都被拒绝了。但伯恩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治疗理论与方法,这就是TA(Transactional Analysis)理论,即交互作用分析学,也称人际沟通分析学。

伯恩发现,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每个人都有3种自我状态,只是在每个人身上,它们所占的比例不同,而且人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境“调用”其中的某一种。就拿《红楼梦》来说吧,林妹妹和贾宝玉相处时,要么总是教训宝玉(父母自我状态),要么总是对宝玉的忠实百般怀疑(儿童自我状态),他们相处中很少运用成人自我状态;而薛宝钗显然比其他女孩儿拥有更多的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状态。

那你肯定会问:是不是人长大了,就一定总要保持“成人自我状态”,如果再表现出“儿童自我状态”,就是心理不够健康?

如果一个理论那么粗糙,就不足以具有解释力,也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有效的应用。TA理论在半个多世纪的应用中,已经发展出了相当丰富的概念与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用《人际沟通分析学》作者的话来说,不仅仅成为心理治疗专业工作者的有效工具,而且是一个很易于掌握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成长的工具,同时,它还“很好玩”!

是啊,了解了TA,当有人叫着“亲爱的”突然开始发嗲耍赖时,你很容易从TA的言谈举止中,发现儿童自我状态的蛛丝马迹。你是用你的“父母我”、“成人我”还是“儿童我”来回应TA?哪一个“我”回应更有效?哪一个“我”回应就可能“引爆炸弹”,两败俱伤?

当你在种种社会规条的影响下长大,成了一个“听话”的乖孩子,更多拥有“适应性儿童自我状态”时,是不是也会很羡慕那些仍然葆有孩童的勇气、好奇和创意,有更多“自由儿童自我状态”的人?你能让这样一种状态复苏,让两者和谐并存吗?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半月谈

美图欣赏

半月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