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道”与“师道”最后都要走到真理的道路上,真理指向哪里,“生道”与“师道”就奔向哪里。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做学生与当老师,享受的待遇截然不同。学生必须无条件尊敬老师,所谓“天地君亲师,老师是神职”,无不在宣扬为师者的神圣;老师呢,似乎只要尽心传授知识就行了,至于是不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是不是尊重客观真理,那都是无足挂齿的。其实,真正的“生道”(做学生之道)与“师道”(当老师之道)有着别的内涵。
年,时年16岁的蔡锷来到长沙时务学堂读书,当时他的老师正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谭嗣同。来自偏僻小城却满怀爱国激情的蔡锷接受了维新思想,并积极参与相关的军事活动。时光荏苒,催人成熟,经历过一些世事变迁后,蔡锷认识到要靠封建统治者内部革新以达到国家富强之目的,其难度堪比登天,于是他与老师在思想上进行了切割,转而主张革命。1911年10月30日,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率领新军在昆明炮轰清政府的政府机关,以响应武昌起义。起义成功后,他被推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
蔡锷终其一生都非常尊重梁启超,并以做过他的学生为荣。蔡锷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方面尊师,另一方面又与时俱进,舍弃老师不合时宜的学说,向真理致敬。
“生道”的最高境界是服从真理,“师道”同样也是如此。当年,钱学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时,物理大师冯•卡门是他的导师。一天,钱学森将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才研究成功的一项成果告诉导师时,导师听了很久都没有明白,还不耐烦地打断说:“这不可能,一定是你弄错了。”为此,钱学森感到非常郁闷。正当他苦苦思考该以何种方式让老师改变态度时,冯•卡门敲门了,他向钱学森深深地鞠了一躬,并满脸歉意地说:“我思考了一个晚上,觉得你的科研成果是正确的。我向你道歉。”有人对冯•卡门的道歉之举不以为然,认为老师没有必要向学生道歉,而冯•卡门则说:“我是在向真理与科学鞠躬,这是一个科学家最起码的道德。”
“生道”与“师道”最后都要走到真理的道路上,真理指向哪里,“生道”与“师道”就奔向哪里。原因很简单:不管是求知也好,传道授业也罢,最本质的要求就是了解事物的真相,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这种尊敬与管教,都必须建立在大家携手挖掘真理之矿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
不看重真理的教育,即使将老师捧上神位,也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游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