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改变的村庄

时间:2014-11-14 11:16:01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邓小岚正在教村里的孩子学小提琴

文/陆晴 蔡小川

“6年了才拉成这样,进步很慢对吧,城里孩子6年肯定已经拉得很好了。”在一曲很不流畅的《欢乐颂》后,白宝剑笑着说,他是马兰村第一批跟邓小岚学乐器的6个孩子中的一个。而给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带来音乐的,是70年前在此办报的《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之女邓小岚。

重回马兰

白宝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邓老师的画面,那时他刚上一年级,父母出去干活儿,他和姐姐在家。他家住在村子靠山的最后面一排,姐姐做饭他就去后面山上玩。他看见一个奶奶,拿着相机自己到处拍照,就凑过去。那一年,邓小岚刚去马兰村,在村里各个地方转转看看,拍了很多照片。邓小岚看见大核桃树下有一些新发芽的小苗,白宝剑告诉她说这就是核桃树,“那让它长大可好?”于是,白宝剑捡了一些小石头围着小核桃树摆了一圈。

马兰村没有多少翻盖的房子,大部分都是70年代盖起的土房,木质房梁,极差的采光。平常,白宝剑的父亲和成年的姐姐外出打工,母亲下地干活儿,带着他和爷爷三人过日子,这样的“孤儿寡母”在马兰村是非常普遍的生活状态。

邓小岚出生在马兰村,那是1943年,父亲邓拓任社长的《晋察冀日报》在1939到1948年的9年间6次驻在马兰。

邓小岚出生后的头3年都生活在马兰村,但没有对马兰村的记忆,只知道“母亲生我的时候,那么艰苦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带”。作为家里的老大,邓小岚是邓家唯一一个出生在马兰的孩子,她因此对马兰村有着与兄弟姐妹不同的情结。60岁时,邓小岚就开始了独自往返马兰村的生活。在高速路修好前的很多年,去马兰村都是从北京坐火车一个半小时到河北定州,换长途车3个小时到阜平县城,再坐通到各村的公共汽车,走山路颠簸1个小时到达马兰村村口简陋的小候车亭,无论冬夏,一年往返十几次。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半月谈

美图欣赏

半月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