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里的江湖(2)

时间:2014-05-12 21:01:20 

那次蒜薹事件倒逼人们思考,安坐等不来客户,主动出击才能找到市场。他们去的地方,是江南。

江南是富庶之地,苍山县地处沂蒙山洪水走廊,土地经常被淹,因此历史上苍山农民有青黄不接时南下讨饭的传统。正是这一并不怎么体面的传统,逼着他们走出了地。徐俊秀、刘振高就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去闯市场的人。

徐俊秀只上过一年小学,当年28岁的他只身闯上海,穿得破破烂烂,有人买菜时称呼他老大爷;刘振高9岁就到了上海,每天花5分钱挤公交车贩菜,收入才两三块钱王正魁夫妇到上海时,已有几万名像他们一样的苍山人在这里打拼市场。他们一穷二白闯市场、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故事,在上海的菜市江湖里,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传说。

年冬,上海下了一场大雪,导致交通阻塞,菜价呼啦啦地往上蹿:白菜10元一斤,菠菜24元一斤,胡萝卜12元一斤,急得上海市的领导到菜市场找蔬菜运销户想办法,危难时才见英雄本色,徐俊秀等人克服交通困难,辗转上海郊区收购蔬菜,不几天时间,几大菜市场的菜价就回落到正常水平。年底,当时分管菜篮子工作的副市长冯国勤接见了徐俊秀他们,高度赞扬苍山运销户是上海的“餐桌功臣”。

这或许是主流社会第一次的肯定。

圈子

2002年,江桥蔬菜批发市场投入运营,经历了自行车、摩托车贩菜的王正魁买了辆大卡车,和许多苍山老乡一起,搬进了市场,做起了蔬菜批发生意。他由一名沿陶安路卖菜的小货郎,发展成了有固定摊位的掌柜的。王正魁负责运输,周勤负责批发销售。

周勤摊位的左侧是“大老徐”,对面是孔庆英,这里70%以上的商户都是苍山人,他们用乡音来来回回地大声打招呼,就像站在老家的大门口,看着过往的邻居,大声地问“吃了吗”。

在这个国际现代化大都市里,他们或许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但说起蔬菜,这是他们的地盘,他们的圈子,也是他们的家。

精明的苍山人在上海乃至整个江南编织起了蔬菜批发零售的市场网络,虽然,在这里的市场上,“苍山菜”远远不如寿光菜和广州、海南、浙江等地的菜品种那么多。2006年,江桥市场蔬菜销售量为136万吨,“苍山菜”只占了8.5万吨,最近几年,苍山菜所占的比重还在下降。但是,苍山人念的是这样的经:什么能挣钱就做什么,哪里能挣钱就到哪里去。

刚开始做批发的时候,王正魁首先想到的,就是到家乡去收大蒜,可是市场已经饱和,挣不到钱,后来又拉生姜,也不是很受欢迎。摸索了一段时间,才发现上海人嗜甜好酸,对稀罕菜、漂亮菜尤其感兴趣,于是改做线茄,到浙江去收菜。

靠抱团立足的苍山人成立了各种蔬菜协会,抱团直接到产地与蔬菜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大大降低了收购成本。

苍山县委县政府也积极转变职能,在苍山商团活跃的江南大中城市成立了12个党支部,牵头成立了蔬菜运销联合会等组织,开展配套服务。

当年不免困窘的被迫下江南的苍山人,到今天,他们在江南俨然走出了一条体面的康庄大道。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创业故事

美图欣赏

创业故事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