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涵就像一台永动机,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睡觉,吃饭的时候也在看书
年4月22日,一个小男孩出生在东北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只读到了初中,但深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所以对家里这个唯一的儿子寄托了所有的梦想。他们给孩子取名王思涵,希望他将来是会思考、有文化内涵的人才。
小思涵从小聪明好学,天赋异禀。这让他的父母喜上眉梢,他们换班陪着儿子读书,孩子学什么他们就跟着一块学什么,即使有时候初中水平让这对父母力不从心,他们也咬着牙坚持陪儿子读书。
小思涵从小就很懂事。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他把自己想象成机器人,一个劲儿地读书学习。有时候,小思涵看见窗外欢声笑语的同龄小朋友,也会羡慕不己,他多么希望像他们一样,不用跳级,正常地学习和玩耍。可是一想到辛辛苦苦的父母换着班陪着自己读书,小思涵就忍不住质问自己:“你怎么能不学呢?是父母起早贪黑挣钱供你读书呢!”
王思涵读的是尖子班,看到班里同学每个人都用功读书,心无旁骛,他也就很少想别的事情。因为读书就是他的全部,唯有成绩可以回报父母这么多年的付出。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王思涵更明白读书意味着什么。就像父母常常念叨的那样,如果他们不是初中文化,挣钱就不用那么辛苦。王思涵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希望,唯有考上好学校,才能成功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才能让父母不那么劳累,过上好生活。
王思涵很努力地向这个目标奋进,有时候甚至忘了自己只是一个孩子,需要休息,需要玩乐。他的童年似乎不需要小伙伴,不需要玩具,不需要动画片,他就是一台学习的“永动机”,不知劳累地运转着。
除了学习,他每天只剩四五个小时睡觉,甚至连吃饭时也在看书。有时候,他学到深夜,连看一眼窗外的星星都是奢望。
付出多少是有回报的,除了天赋,王思涵用日以继夜的努力换来了“神童”的称号。小学读了三年后,10岁的王思涵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东北育才中学少年班。
少年班是东北育才学校的超常教育模式。这个班每年在东北选拔11周岁以下智力超常、思维敏捷的优秀在校学生,最终选出约80个孩子进入育才学校学习。一年之后,再从中选出30个学生正式进入少年班。这些学生将用5年的时间完成中学6年的学习任务,在16周岁之前升入重点大学。
到王思涵的时候,这个少年班已经运作了18年之久。从它筹办伊始,向北大清华在内的重点高校输送了几百名优秀毕业生。王思涵能够考入这所学校,给他的父母带来了巨大的信心。
在这所中学,王思涵继续争分夺秒地看书做题,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初中、高中6年的课程。获取这样的成就,是以无忧无虑的童年来交换的。后来王思涵自己也坦言,父母从小陪着他学,他除了有点聪明,还比别人多几倍的学习量。
这些年,他除了学习之外,基本什么都不会,生活中拘点点滴滴还得依赖父母。
2001年8月,只有14岁的王思涵高考成绩572分,超出分数线60分。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以《华商晨报》为首的媒体纷纷报道了他。
但当时谁也不能明白王思涵的心情,他本来是可以保送浙江大学的。浙江大学每年都会来育才招生,进浙大的少年班学习一年以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就读。然而从小就被父母给予厚望的王思涵,一心想读北大和清华,最终高考成绩有点偏差,未能如愿。
这个时候,沈阳工业大学的领导找到王思涵,许诺了包括减免学费在内的诸多优惠条件,这对于寒门出生的王思涵是颇具吸引力的。虽然他还是不甘心,一直想着他的清华北大梦,可是看看家徒四壁的境况,最终还是选择了沈阳工业大学的自动化专业。
王思涵的母亲接到“责令退学”的文件,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
刚上学第一天,王思涵吓坏了。竟然有两百多个同学一起上课,黑压压的一片。老师根本不可能认识每一个人,即使你不听课,他也不知道。王思涵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学了。因为在中学的时候,班里只有14名同学,老师可以手把手地教。
手把手教学,正是针对智慧超常的学生的特殊教育,应该说,这种开小灶的教育方法对于王思涵取得优异成绩是有重要作用的。刚刚迈进大学的王思涵显然有点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他怀念自己在东北育才中学读书的时候,有什么问题老师都给他解答,还主动和他沟通学习情况。而在这里,老师讲完课就走了,他们不知道王思涵是谁,也不在意是否班上有这么一个“神童”的存在。
王思涵有点落寞,以前在班上众星捧月的感受荡然无存,本来就性格内向的他独来独往,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听课,然后默默地离开教室。在这个班集体里,他悄无声息,甚至班里很多同学都叫不出他的名字。
有时候,王思涵也试着融入这个集体,可结果总是无功而返。同学们海阔天空地说着什么明星、足球、国际新闻,但从小只关心教科书的他几乎什么都不知道,根本插不上嘴,后来索性不说了。大学的美好,他一点也没有体会到,生活对他而言,除了看书就是发呆。
而王家这十几年生活的全部,就是为了让王思涵能够好好地读书,因此,他的父亲很早就开始省吃俭用,每天早出晚归打两份工。因为奔波于生计,这个同样内向的父亲几乎没有时间好好和大学生儿子谈谈心说说话。
王思涵进大学以后,沈阳工业大学出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完全实现当初免学费的承诺。为了不欠学校一分钱的学费,王家卖掉了房子,搬进了一间狭小的出租屋。这就是王思涵现在的家,位于沈阳市铁西区重工街与十马路的交会处附近。在这仅有12平方米的小屋里,除了床和桌子外,剩下的就只有书了。
父母的辛劳,王思涵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虽然他不太适应目前的大学生活,但他依旧很努力,迫切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学有所成,让父母能够享享福。但就在他努力适应大学生活的时候,父亲病倒了。
多年的劳累让王思涵的父亲不堪重负。由于没有钱接受好的治疗,父亲最终离开人世,还来不及看见儿子戴上学士帽的那一天。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成了王思涵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也成了压垮这个孩子的最后一个原因。子欲养而亲不在。王思涵突然间觉得拼命学习的唯一动力没有了,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王思涵对学习的全部意义产生质疑,本来就对大学生活不太适应的他无心再学,成绩每况愈下,最终处于班上的末流。
虽然王思涵不愿意让母亲看见自己沉沦的样子,但是大学成绩单还是寄到了王思涵母亲手里。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