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亚勤到处“疯玩”时,第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让他傻眼了:入学时曾经得了满分的数学只有61分,语文71分,别的科目也差不多只有这个成绩。
老师找张亚勤谈话,并写信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他的母亲。母亲接到信后非常失望。张亚勤放假回家时,母亲严厉地批评了他:“如果说你努力了没有学好,那我不怪你;你说你睡觉,不努力,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就在这时,张亚勤突然发现那些玩的东西都没什么意思了。他开始看书钻研不懂的知识。他发现,钻研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最有成就感的事,一个接一个的难题是永远不会重复的乐趣!
经过一次通宵学习,他感到内心异常充实。就这样,从第二个学期开始,张亚勤的成绩开始稳步上升,到本科毕业考研究生时,他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
张亚勤仅用两周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芽,教授叹道:“你已经达到博士水平了。”
中国科技大学是五年制,学生进校时要选一个专业读完五年,而少年班可以享受特殊待遇,第一年在少年班,第二年再确定自己的专业。1979年,上了大二的张亚勤选择了无线电电子工程专业。
本科三年级开始,张亚勤的考试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老师讲的知识,他很容易就能领会。然而,张亚勤在学习上也有软肋,那就是动手操作能力差,而他所在的无线电电子工程专业,动手实践是很重要的一环,所以实验课一直让张亚勤很头痛。
实验课之外,计算机编程也是张亚勤的一个弱项。上世纪70年代末的电脑编程,需要用打孔机在空白卡片上凿出一些小孔,然后把卡片一张张依次插入卡片阅读机,将程序全部输入到计算机里,运算结果再通过纸带穿孔机输出的纸带展现出来。这种原始的编程工作并非易事,不管张亚勤怎么努力,穿孔机输出的纸带总是显示异常。往往下课了,他还在满头大汗地和穿孔机较劲儿。
年,张亚勤本科毕业,他选择的毕业设计是做一块电路板。张亚勤很担心这门课程通不过,所以提早就开始进行非常认真的准备。
当时实验条件差,除了图纸要自己画,实验材料也要自己去收集。实验需要的铜板,就是他跑到校办工厂里找工人师傅要的。在调试过程中,即使每根线路、每个节点都一处一处查遍了,异常状况还是接连不断。
张亚勤的这块电路板确实“惨不忍睹”:线路纵横交叉、杂乱无章,面板凸凹不平,焊接点大小不均。尽管老师安慰他“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强烈的挫败感还是令他尴尬无比。
可正是这块当年令张亚勤无比难堪的电路板,如今成了中国科技大学里的一件收藏品。1999年,张亚勤以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回到中国科技大学,给无线电专业的师弟师妹们作演讲。教授打趣地对台下的学生们说:“我们请张亚勤给大家讲一下,这就是他当年本科毕业设计所做的电路板”
年,张亚勤本科毕业,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科大无线电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但动手能力差仍是他的一块心病。于是,他开始重点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并有意选了一个实践比较多的课题。
做这个课题需要到中国科技大学国家风洞实验室工作。做课题的那段日子,张亚勤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里,把实验室里破旧的计算机线路板、各种芯片全部拆掉,认真研究其中的构造。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件枯燥无味的工作,张亚勤却不厌其烦。
就这样,在爆发式的集中突击后,张亚勤相当于重新制作了一台计算机所需的硬件,然后又做了一套操作系统协调软件,对计算机构造的熟悉程度有了质的飞跃。
年,邓小平在教育部的会议上明确指示,要扩大增派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在当时的理工科一流名校中国科技大学,80%的毕业生都选择了出国留学。
年底,张亚勤即将硕士毕业。由于女朋友汪健在国内,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应该减轻母亲的负担,他认为先去工作一段时间再考虑深造,但母亲的态度很坚决:“你只要好好念你的书,经济问题不是你考虑的事。”女朋友也主张以学业为重。
于是,他正式开始着手准备留学事宜。恰好一所德国院校的管理学院来中国招生,张亚勤在匆忙之中没有考虑太多,就联系了这所德国院校。可是,申请的时候发现必须先过德语考试这一关,这就意味着要重新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再三考虑之后,张亚勤还是取消了申请,着手准备赴美留学。当时已经临近三月份,很多学校的留学申请都己结束,老师对他说:“你来晚了,申请表已经审核完了,只能等下一年了。”
张亚勤突然想到了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瑞曼德,比克赫尔茨教授。这位教授是全世界无线通讯领域享有盛誉的科学家,也是美国科学院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的院士。张亚勤过去在他访华时和他有过交往。当时,教授对这个中国年轻人的聪慧好学留下了深刻印象,表示愿意在“需要的时候”帮助张亚勤进一步深造。
收到张亚勤的申请,教授很快就回了信,欢迎他到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就这样,张亚勤有惊无险地拿到了offer,如愿以偿。
华盛顿大学是9月1日开学,张亚勤10月1日赶来报到时,已经迟了整整一个月。学校建议张亚勤先学半年英语,等到春季开学再正式上课。否则,即使上课了,张亚勤也很难赶上这一个月的进度。
张亚勤不同意:“我对我的英语和学习能力有信心,我能赶上。”
工作人员让他自己去找导师:“如果教授同意你插班,你就可以上。”
张亚勤是比克赫尔茨教授的第一个中国学生,他和张亚勤谈了半个小时,就同意了这个要求,批准张亚勤直接上课了。
到了课堂上,张亚勤才见识了什么叫“国际化”。仅仅几十人的小班完全称得上“风云际会、名流云集”:沙特阿拉伯的公主、卡塔尔的王子、埃及国防部的少将有位同学还带着贴身保镖,前呼后拥,蔚为壮观。
张亚勤的导师瑞曼德,比克赫尔茨教授是IEEE(即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IEEE是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国际性协会,在学术界和产业界有着极大的影响。拥有IEEE院士身份则是电子、电讯、计算机领域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当时中国只有3人获得了IEEE院士身份,即使在美国,提到某位教授是IEEE院士,也会令人肃然起敬。
比克赫尔茨教授同时也是IEEE通讯协会主席及通讯杂志的主编。能够在这本电子通讯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杂志上发表文章,是很多科学家都引以为豪的事情。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