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猫爸》:被遮蔽的美国教育真相(3)

时间:2015-07-04 06:31:56 

唐琳与杜峰的两场辩论被视作传统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大对决。这场PK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外的教育观孰优孰劣;二是孩子需要的是成功还是幸福;三是孩子是否可以主导自己的成长。在辩论中,杜峰强调我们中国一直都有很成熟的教育理念,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用不着崇洋媚外。而唐琳则鼓吹“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注重的是探索和鼓励;中国传统教育是填鸭式教育,磨灭孩子的个性,必须反思”。杜峰信奉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宣扬成功学;而唐琳则说快乐远比成功重要。孩子不需要成功,孩子需要的是幸福感。杜峰认为性本恶,他不相信孩子能自我管理,能明辨是非;唐琳则认为性本善,只要告诉孩子全部真相,孩子就会做出合理的判断。最后唐琳获胜,似乎杜峰所代表的“腐朽功利专制”的前现代教育观终于遭到了清算。

但当唐琳口口声声地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如何的时候,她究竟指的是什么?

到底是加州麻省还是内华达路易斯安那,谁代表美国?是常春藤还是社区大学,谁代表美国的教育水准?是公立还是私立,谁代表美国的教育风格?唐琳所讲述的美国,一方面没有考虑美国每一个州每一个学区每一个学校都可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另一方面故意遮蔽了美国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之间的深刻差异。事实上在美国,越是精英的学校,学生压力越大,竞争越激烈。获得过普利策奖的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在卧底了一年加州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之后,写作了《梦想的学校》,第一章的标题就令人震惊:“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很多美国中产家庭的孩子从小学开始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越是中产阶层的父母越注重从小进行“协作培养”,送去各种文化机构,学习各种文化技能,积累足够的文化资本。而身处底层的父母由于自身生存压力太大,无暇照顾孩子也无力送去机构学习技能,所以这些孩子反倒“自然成长”,拥有更多个人的娱乐和游戏时间,拥有更“快乐”的童年。

其实,美国人的教育理念也是百家争鸣,各执一词,而且经常受到欧洲教育观的冲击和洗礼。卢梭、蒙台梭利、华福德、夏山这些相对比较注重孩子个人成长的、欧洲首创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也让美国很多家长心生向往。

中产阶层父母的育儿焦虑以及压力并非是今天的中国社会独有的。而毕大千、杜峰所代表的狼式教育也绝非中国的教育传统。在我看来,这反倒是受西方近代文化影响的结果,强调投入与产出,强调实用。简而言之,我们今天在网络上及各种大众文化中常常看到的关于西方教育以及西方人童年的描述多是非历史的、想当然的,而借此来全盘否认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传统,也是百年以来文化自卑心理的再次显露。

焦虑的中产阶层父母

既然不是中国的教育观彻底不行,也不是中国的家长素养特别低下,世界其他地方也都在质疑自己的教育,家长也都陷入普遍性的焦虑之中。那么,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童年,什么样的教育?或者换句话说,孩子的童年应该由我们负责吗?我们能主导吗?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南风窗2015年第13期

美图欣赏

南风窗2015年第13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