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刻板面孔才有丰盈的人生

时间:2015-07-07 14:09:51 

多种面孔是智慧的表现,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你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面前,你要主动去适应。这样,才会赢得不同层次的人的好感、信任和尊重。

笔者有时会去江边散步,那里有一个跳广场舞的方阵,约有百来人的规模。每一次走过,笔者总喜欢绕到舞蹈方阵后边看,心情就会显得轻松、愉悦。如果你在方阵前面看,你会有点不自在。因为这些舞者每个人都紧锁双眉、紧闭着嘴,目光呆滞,整个动作很熟练,但与歌曲的旋律和内容完全是不协调的,这就形成一种怪异的场面,好几次把笔者“吓得”不轻。从此不敢轻易地正视她们的形象。

其实,笔者很熟悉这些面孔,在办事机构里,到处是这种面孔;在办公楼里,每张桌子后都是这样的面孔;在一些国企大饭店,同样是这种面孔;在学校里,有些老师也是这样的面孔。当然,每个团体机构应有它的特殊性,有它的自有的文化,不能搞得像个农贸市场。但是过于的呆板,过于的僵化,群众就说这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笔者过去也是带着那种刻板僵化的表情,神经质地过了几十年。后来有一天突然想明白了,那是一种拒人千里之外,于别人、于自我没有丁点好处的怪相。所以就下决心改,慢慢地纠偏。

改变笔者观念的,都是一些很平凡的人,平凡到我甚至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其中有一位是裁剪衣裤的中年妇女。她每天清早就摆摊了,那摊档上无片瓦,无遮无挡,两张凳子,一张自己坐,一张客人坐。她所有的财产是一部小型缝纫机,一个总是装满东西的编织袋。笔者每次走过,总见她专注地,认真地低着头在劳作。每次客人来裁衣、补衣裤,一律微笑着,从不大声议价。每逢有老乡来,一边不停干活,一边“吱吱喳喳”说话;每当阴雨连绵天,就缩卷在人家的楼梯底下,两眼焦虑地巴望着;每次看见自己小孩放学,母爱便挂在脸上,甜滋滋地笑着。风吹雨打,四季转换,那街道依然可见那个小摊档。笔者凡是有衣裤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都拿去她那里,她都十分得体地接待,有一次,笔者忍不住问了:

为什么前几天不见人呢?

裁衣妇女:街道要搞检查,不准流动摊档摆摊,怕影响市容。

笔者问:为什么今天又可以摆呢?

裁衣妇女:因为她们都认识我,知道我是一个好人,特别允许我设摊。

笔者:那不是挺麻烦的吗,受得了吗?

裁衣妇女:没啥。过日子不想太多、太高,就不觉得有啥的。

笔者:我看你挺会应对各种人和事的,挺有些应对的办法。

裁衣妇女:有啥哩。做人像穿衣,干净、得体,多种颜色,多种款色,不单一,就讨人喜欢。

就是这么一句话,深深地震撼了笔者。是的,这是一种美的追求,一种正常的心态的呈现。人们,决不可能回到几十年前那种“四种颜色”,“八个戏”,“一个调子”,一种“木刻脸”那样的生活。谁愿意过那种生活他自己回家后关起门来过把瘾吧,谁也管不着。

笔者还认识一位著名刊物的老总,他当过知青,当过工人,当过记者、

其实,做人做事也一样,你要有强的适应力,亲和力,你就不能特殊、异常。你当了村长,你见了父母亲你还是儿子;你当了县太爷,回到家里你还是丈夫和父亲的面孔,不要摆出作报告时那个样子;你评上了教授在同学面前还是同学,别老摆出一副开讲座的怪模样;你当了警察见到小时候的伙伴还是伙伴,别用怀疑的目光审视他们。

多种面孔是智慧的表现,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你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面前,你要主动去适应。这样,才会赢得不同层次的人的好感、信任和尊重。反之,你硬梆梆地,木无表情地,刻板的面孔去生活、工作,不论见到什么人都是那一张不变的面孔,那叫僵化。

朱仲南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南风窗2015年第14期

美图欣赏

南风窗2015年第14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