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真相,蒋介石派各方打探虚实,罗斯福面对中国的询问,再三搪塞,最终透露了苏联对于远东问题的态度,但并未全盘托出。蒋介石在日记中称,关于旅顺问题,宁可被俄强权占领,不可以租借名义承认其权利。他认为苏联强权占领外蒙和东三省,中国还有道理可讲,不能给予苏联法律根据。
美国驻中国大使赫尔利本来受罗斯福委托,准备就远东问题与斯大林和丘吉尔进一步斡旋,不料罗斯福在4月12日去世,副总统杜鲁门认为凡是已经允诺的国际义务必须遵守,原本想调解的赫尔利只能以私人的方式,向蒋介石通报了雅尔塔会议中涉及中国利益的内容。赫尔利解释说,苏联要求中国割让旅顺,并在东北划出一条走廊让给苏俄,这些要求经罗斯福劝说后才作罢。
此后蒋介石向外交部长王世杰交代,在不妨害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情况下,可容纳苏联对东北之合理主张。然而杜鲁门最终全部赞同苏联的要求,为了自身利益牺牲了中国,这是蒋介石万万没想到的。1945年6月,宋子文被派到苏联主持对苏谈判。面对无可奈何的事实,蒋介石召集一干元老讨论此事,最终认为外蒙独立之事可让步。
7月6日,蒋介石凌晨4点醒来,不能安眠,“考虑外蒙与对苏俄问题甚详”,5点起身祷告后立即亲拟致宋子文的复电。从这一作息时间来看,蒋介石无疑将外蒙古独立与否当成一重大问题。
尽管千般不愿,在强权面前,他只能接受。8月14日夜,也是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夜,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和中国外交部长王世杰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上正式签字。
外蒙古独立让蒋介石自幼以来的“雪耻”情结再次发作。蒋介石8岁丧父,大部分少年时光在母亲和外祖母陪伴下度过。在两位女人抚育下,性格中难免有阴柔、脆弱、多愁、爱操劳的部分,也患上了“恋母情结”,对母亲言听计从,甚至受母之命,将自己惟一的儿子蒋经国过继给已经离世的弟弟,为此不得不收养蒋纬国作为儿子。
每当心情烦躁时,他总是会思念母亲,并以“不孝”自谴,甚至回忆起孤儿寡母受人欺压的童年往事,“乡间洪水浸屋三尺……透水半日,无人来家援。吾乃闻吾母悲叹曰:如汝父在,近邻铺中人皆早来协助,而你父亦自在家处置一切,决不至如今日之孤苦伶仃矣。”此类人间炎凉的情景,他一直耿耿于怀。
1930年10月,蒋介石携宋美龄衣锦还乡,家乡父老庆祝他凯旋,演戏三日。他终于扬眉吐气,自认一雪前耻。他曾在日记中申明四大心病,其一就是“以仇恨耻辱太多,而涤荡湔雪不到也”。这种“雪耻”心理,从家恨一直蔓延至国仇。他在日记中专门辟出一栏,开头两字必书“雪耻”二字。
1945年9月2日,二战结束,蒋介石依然在日记中写了“雪耻”二字:“近日我国最大的敌国日本已经在横滨港中向我们联合国无条件投降了,五十年来最大之国耻与余个人历年所受之逼迫与耻辱,至此自可湔雪净尽。但旧耻虽雪,而新耻又染,此耻又不知何日可以湔雪矣!勉乎哉,今后之雪耻,乃雪新耻也,特志之。”笔锋所指的,是中苏谈判时所蒙受的种种耻辱,虽然在不断力争下,苏联退后了“几厘米”,但不过都是在文字中给中国政府一些面子。苏联获得了东北的巨大利益,外蒙古正式脱离中国成为独立国家。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刚从抗战中喘了一口气的蒋介石,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
(参考文献:《寻找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寻找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杨天石著;《蒋介石的人际网络》,汪朝光等著;《天下得失:蒋介石的生命史》,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著;《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黄道炫、陈铁建著。本文还参考了杨天石、杨奎松、黄道炫、王奇生、罗敏、邓野、黄克武、李玉贞、鹿锡俊等学人公开发表的各类文章,特此鸣谢)
特约撰稿 杨步隗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