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微 驶入写作的旅程(2)

时间:2015-10-10 20:06:23 

7年前,秋微接到一个初中同班同学的电话:班主任得癌症过世了。少年时代的记忆一下子涌向她。

那是个意气风发的男教师,25岁,教语文。古文课上,从不照本宣科地解释字词,而是让学生朗读。“读出来,你就懂它的意思了。”男教师说。现代课文要用演的,他找来本地话剧团的演员,教学生演戏。演罢《多收了三五斗》、《廉颇蔺相如》,还有课外名著,《呼啸山庄》、《牛虻》、《汤姆索亚历险记》……秋微还演过《老人与海》里的鲨鱼,照着夺食的戏,自己给自己编词儿。

“有两个在办公室的场景很重要。”描述这段往事时,秋微像一个编剧勾出几场重头戏那样,标记了几个决定性的时刻。一次,班主任掏出一本三毛的书给她:“好好写,没准你能成为她。”秋微惊了,心想三毛是谁啊,开玩笑吧,又一阵窃喜。

还有一次,他端着她的参赛作文,比划着怎么删怎么改,最后说了句,“如果没得奖,也不是你的问题。”那是个规规矩矩的省级中学生作文大赛,秋微模仿《情人》的开头,用第一人称,写了台北一位年迈的杂志社女主编如何处置年轻时的两段爱情回忆。典型的小小年纪扮大人,得奖才奇怪。

“我对情爱、男女这种题材的喜欢,当时就暴露无遗,我感谢老师没有批评我。”秋微说。

那个激情、跳脱,不合时宜的男教师成为《再见,少年》这本书的灵魂。秋微在书中写道:“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坏’总是比较有趣,然而令人不安;‘好’可能意味着安全,但又总是略微乏味。能在总体的‘好’当中留住两三分的‘坏’,是一个成年人的至高境界。”

情感如水

尽管写作早早得到鼓励,但秋微的第一本书还是出得意外。1999年,她为哈根达斯进入中国做推广。当时“小资”还是个颇时髦的概念,她顺势做了一套海报文案,描述“小资”该有的样子:“第一、穿Calvin Klein,第二、吃哈根达斯”;“第一、在三里屯看书,第二、吃哈根达斯”;“第一、听小野丽莎,第二、吃哈根达斯”……

此外,还要出书,聊“生活方式”,巧妙植入品牌。找来的作者不懂她的想法,她犯了愁。合同已经签了,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

这样诞生的散文集《懒得哭》居然很快卖了三万册。她有点飘飘然,觉得出书简单,卖书也不难。“其实是品牌商家自己包销了一部分。”后面的书不卖了,她才醒过来。

“第二本书叫《错觉的瞬间美丽》,超难记,李静说,你这个名字听着就卖不动,果然。下一本注意名字了,又有人说杂文不卖,行,那写小说。又说这个书商不行,要换个大的社,换。每次都有人提意见,指出硬伤,我就在下次改掉。这样好一点点,好一点点,就走过来了。”

秋微不靠写作生活,也靠不上。她早早掌握了各种谋生技能:教人弹琴,给品牌做策划,做电台电视节目,接商演主持–人脉通达,衣食无忧。

“为什么一定要写作?”我问她。

“可能在内心深处,我还是向往像一个艺术家一样活着,”她停顿了一会,“不是指成就,而是一种态度:对世界没有太多企图心,表达、分享、悲悯、自省。”卸下浓妆华服的她,的确比在镜头前更加舒展,轻盈。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南方人物周刊15年30期

美图欣赏

南方人物周刊15年30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