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在学习,要更接地气、更亲和,别太学术、太讲逻辑。讲自己的真实体验故事,融入更多的生命感受,要把很多理性的东西跟生命感受结合起来。”
老男人的旧情怀
去年8月,澎湃新闻上线之时,吴晓波的一篇《我的总编同学们》在互联网上被大量转发和评论。
文章回忆了复旦新闻系85级恣意张扬的一段青春时光,以及如今在“新旧世界”交替中的人生事业。这确是一个人才辈出的班级,出了一大批如今在各大媒体担任掌门的主编和总编们,包括澎湃新闻CEO邱兵、《新民晚报》总编吴劲军、《i时代》总编钮也仿、读哲学读到黑格尔的学霸秦朔。
1990年,秦朔从复旦毕业。那一年,应届毕业生分配得都很差:中央一级的新闻单位一概不要人,上海媒体也只收留本地学生。在最后一个寒假里,他思考良久,认定新闻到底还是一种实践学科,放弃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
当时的女朋友、如今的太太还在广州读书,于是他选择南下,去了《广州日报》旗下的一本月刊《南风窗》。他是《南风窗》招的第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
1997年,年仅28岁的秦朔被提拔为《南风窗》的总编辑。
那是一个“南货北上”的黄金时代,珠江河畔的三大报纸,聚集了一帮北大、复旦等名校毕业的年轻人。“我们都是北方人,都不会说广州话,都有情怀和理想,想做一点传播性的品牌和影响力,不知不觉就冒出来了一大拨人。大家彼此都很熟,常常在一起。”他念叨起几个熟悉的名字,神色颇有一些伤感。
1998年3月,政府换届。刚刚当选为总理的朱镕基随后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回答记者提时,他讲了一段至今都令人振聋发聩的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忽然间,秦朔感受到一种震撼,他敏锐地捕捉到一个信息: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不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地区都受益。并且,如果要让一部分人受益,就必须以部分既得利益者的一些利益调整为前提。
在他的拍板决定下,新任总理朱镕基成为新一期的杂志封面。杂志一上摊,立刻脱销,印刷厂加印,送到编辑部的样刊全被拉去应急。
1996年加入《南风窗》、曾担任过副总编的张良回忆:1998年3月号是《南风窗》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以后,秦总就决定把杂志内容聚焦到社会热点和重大问题上,明确提出要做一本有责任感的政经杂志。”
主政《南风窗》7年间,秦朔策划了“告别GDP崇拜”等一系列关注社会重大问题的深度报道和专题。因为把握住社会对改革和公平正义的呼声,《南风窗》的发行量猛增,一跃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政经杂志。
坐在张江的办公室里,秦朔回忆起25年的媒体生涯,依然把《南风窗》时期视为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那是他在事业上最投入的7年,那一时期的独家策划基本都出自他一个人的脑力。“很痴迷,有好多的想法都是在梦里想到的。”晚上睡觉时,他会在床头放一张纸和一支笔,脑子里一闪过灵感,他就扭开台灯,记录下来。
感觉痛苦的时候,他也会想,如果当年报考复旦时选择了金融系,以自己的天分,也会是某个知名经济学家了。“但是,你现在给我选一次,估计我还是会选现在这条路。虽然挺辛苦,我还是很热爱,而且,总觉得这个行业是被这个社会需要的。”
2004年,秦朔离开了工作、生活14年的广州,北上创办《一财日报》并出任总编辑。这是他新闻事业上的一次再出发,也是圆自己做报纸的梦。“作为新闻系的人,没有做过newspaper多多少少是一个遗憾。”
促使他作出决定执掌一份财经日报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主持《南风窗》到第7个年头,一种不快乐的情绪在心中滋长–作为时代的记录者,他目睹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另一方面,某些领域的演进却异常缓慢。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