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歌剧魅影》几乎同时上演的,是一部韩国原创音乐剧《明成皇后》。当年,韩国人还曾经试图以这部剧进军纽约百老汇,结果却票房惨败,原因是剧情的历史背景复杂,西方人难以看懂也不感兴趣,音乐剧的歌舞元素也不够与国际水平接轨。韩国人迅速从这次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如果说2000年之前,韩国音乐剧还是本土原创和海外引进两条腿走路的话,2000年之后,尤其是大型制作,都集中到了西方音乐剧的版权引进这一块,原创音乐剧以实验性小制作为主。2004年,《妈妈咪呀!》继《歌剧魅影》之后进入韩国,驻演4个月,韩国的音乐剧市场自此呈现“井喷”式发展。
如今回首当年,李性勋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赌博”。“引进《歌剧魅影》的时候,谁也不看好,觉得这个团队肯定是疯掉了。为什么要演9个月?事后媒体上说得神乎其神,说这个团队做了多少市场分析、调研和预测,其实是因为制作费用太昂贵,必须加长演出时间,才能把本钱收回来。事实上,演了9个月之后,收支也不过是刚好持平,当时韩国经济不景气,韩币在贬值,支付是用外汇,汇率方面也不占优势。本钱收回来之后,大家也没有勇气再赌下去了,因为即使再演,也没有信心还可以继续吸引观众走进剧场。”
这场“豪赌”的最终结局当然还是美好的,从《歌剧魅影》到《妈妈咪呀!》,韩国音乐剧市场一下子被打开,海外音乐剧的版权引进走向了一个高峰。“韩国有一点可以说是做得比较好的,”韩国音乐剧专家裴成赫说,“就是通过版权制作学到了别国的技术和经验——从导演艺术开始,到音响、灯光,通过国外的艺术家、技术人员,来培养本国的技术专家、艺术导演们。”
韩国人很自豪于自己的“后来居上”。“日本的音乐剧产业是从80年代开始,迄今将近40年,他们的人口1亿多,他们的音乐剧市场规模是七八亿美元。韩国音乐剧产业化迄今为止15年,韩国的人口是5000万,韩国的音乐剧市场规模是三四亿美元。韩国的人口比日本少一半,因此,如果按人口比例来算的话,可以说韩国的音乐剧市场规模已经和日本持平,但是达到这一规模所花的时间,韩国却远远少于日本。”李性勋说。
在韩国人看来,韩国演员的表演方式要优于日本。“这与民族性有关。”韩国第一代音乐剧演员南京邑说,“日本人比较节制,倾向于在某个框架内来表现自己的情绪,表演的时候理性强于感性,感情的表达和流露都是很模式化的。但是韩国人则热情奔放,能歌善舞,韩国的演员在舞台上也把这个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表演相当自由,能够展现更多的个人魅力。”他的一个论据是,就连日本音乐剧独霸一方的四季剧团,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启用韩国演员在日文版音乐剧中担任角色,“这提示我们韩国演员有很大的长处”。
K-Pop和音乐剧:谁哺育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