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同存主义”成为生活方式

时间:2015-07-26 08:10:43 

大量几何色块的重复与拼接,在不同媒介上皆碰撞出惊人的律动感,哪怕放到今天看,索尼娅·德劳内(Sonia Delaunay)的设计也是足够前卫的。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同巴黎现代艺术馆(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合作,为这位具有多重身份的传奇女艺术家组织了一次大型个展,这是首次在英国举办的德劳内回顾展。

也许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想要自由游走在纯艺术和实用艺术这两个领域间是很困难的事。从西方传统学院理论来看,纯艺术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服务于知识探索的,换句话说,它是没有实际功用的心智奢侈品。在索尼娅·德劳内的时代,画家的身份地位才刚刚从“画师”进阶到能和诗人地位并列没有多少年,自愿“降格”去触碰甚至拥抱实用艺术的行为无疑是充满勇气的。难得的是,德劳内的画作与其实用艺术作品在风格上相谐,贯穿始终的是她一生推崇的“同存主义”(Simultanism)。

“同存主义”是索尼娅·德劳内与她同为先锋画家的丈夫罗伯特·德劳内(Robert Delaunay)共同发展出的艺术理论。Simultanism,这个词源自法国化学家米歇尔-欧仁·谢弗勒尔(Michel-Eugène Chevreul)出版于1839年的色彩学著作《色彩的和谐和对比原理》(De la loi du contraste simultanée des couleurs)。在此著作中,谢弗勒尔提出,同一种颜色与不同色彩排列在一起时,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而所谓的“同时对比”,则指的是两个相同颜色间的亮色边缘会显出不同色强的概念。从此原理出发,德劳内夫妇开始了抽象绘画的实验。他们最初的构图灵感来自于对建筑较为抽象的表达,渐渐地,相对具象的构图被抽象的圆形色块取代——不同色调与大小的圆形重重叠叠,用以创造出空间感和韵律感。从根本上来说,这些色调与构图的搭配并非出自艺术家的想象,而是基于对自然光线与照明规律的观察。

相比罗伯特·德劳内对实验性绘画的探索,索尼娅更执著于在日常物件等其他媒介上表现出自己对色块拼接的兴趣。早在1909年,索尼娅就用羊毛线在帆布上刺绣色块,以较为抽象的方式表现枝叶的样貌。这一年,正是她与罗伯特相识的年份。在此之前,索尼娅的绘画风格深受高更及德国表现派画家的影响,但她对高饱和度对比色的大胆使用,已经显露出区别于传统的技法。

索尼娅·德劳内1885年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在5岁的时候,她被富有的舅舅收养,跟随他到圣彼得堡,在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里度过童年。成长期间,她周游欧洲,谙熟英、德、法等多种语言。1904年,索尼娅进入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学院学习,并在两年后迁居到当时的欧洲艺术中心巴黎,继续学习绘画。1908年,她和著名艺术收藏家、评论家威尔汉姆·伍德(Wilhelm Uhde)结婚,对于双方来说,这都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婚姻——伍德事实上是同性恋者,而索尼娅也只是想依靠他留在巴黎。在伍德的帮助下,索尼娅于1908年举办了自己的首次展览,并且通过他认识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罗伯特·德劳内。

在结束了同汉姆·伍德各取所需的婚姻之后,索尼娅和罗伯特于1910年结婚。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索尼娅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大色块拼接的日常用品,连家用的摇篮罩也是她用不同色彩的布块亲手缝制,看起来极其类似于大大小小的补丁拼接而成的布毯。这种波希米亚风格的布艺制品,至今仍可常见于各种设计品牌。与此同时,索尼娅也开始尝试利用色彩分布的方式作画,展览中的《电子棱镜》(Prismes Electriques)系列油画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1913年巴黎圣米歇尔大道上闪烁的街灯,在索尼娅的画笔下幻变为几何色块组构成的同心圆。这些圆环如光环一样相互映衬,好似太阳挂在画布上,散射出立体的光影。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27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27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