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事帖》 传奇与流转

时间:2016-12-05 10:24:05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古书画的命运,取决于它的流传。

“局事多暇,动履禔福。去远诲论之益,忽忽三载之久。跧处穷徼,日迷汩于吏职之冗,固岂有乐意耶?去受代之期虽幸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旷弛,实自贤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谢左右,庶竟万一。余冀顺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专此上问,不宣。巩再拜运勾奉议无党乡贤。二十七日。谨启。”

这是曾巩62岁时所书信牍《局事帖》的全文。2016年5月15日晚上11点,中国嘉德2016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专场上,《局事帖》以1.8亿元落槌,加佣金2.07亿元成交,成为2016嘉德春拍“大观”夜场的最高拍品。这件拍品被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军收入囊中。早在1996年8月28日,这件存世近千年的信札出现在纽约佳士得“张氏涵庐收藏”专场上,尤伦斯夫妇当年的经纪人吴尔麓以50.85万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约452万元)竞得。13年后的2009年11月22日,在北京保利夜场,曾巩的《局事帖》以1.08亿元人民币成交,由此开启了中国古代书画的亿元时代。

曾巩,字子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生于江西南丰的一个世代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从小受到家庭的熏染,有不同凡响的才华和进取精神。青年时两次落第,却有幸投身文坛巨匠欧阳修门下,极受老师的赏识,并以此夸耀于人:“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得老师的指导,曾巩勤奋精进,名倾一时,有“雷动风兴,声薄于天”之誉,“妇人孺子皆能道其姓名”。

嘉祐二年(1057),39岁的曾巩考中进士,次年被任命为太平州(安徽)司法参军。嘉祐五年(1060)经欧阳修保举返京,任翰林院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熙宁二年(1069),曾巩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初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四年(1071)改知齐州(今山东济南),熙宁六年(1073)徙知襄州(今湖北襄樊),熙宁八年(1075)底知洪州(今江西南昌),十年(1077)加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元丰元年(1078)正月奉诏知明州(今浙江宁波),仅5个月,又徙知亳州(今属安徽),元丰三年(1080)又奉命移知沧州(今属河北),在赴任途经开封时被神宗召见受到赏识而留判三班院,终于结束了12年的宦游生涯。

在文风极盛、群星灿烂的北宋中晚期大时代中,曾巩卓然崛起,受到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推崇赞誉,“虽穷阎绝徼之人,得其文,手抄口诵,唯恐不及”,影响极为深广。但其身后,却遗墨渺然,连他的推崇者、《年谱》编写者朱熹50年间才一见其真迹手墨。

中国嘉德拍卖公司顾问、书画鉴定家尹光华说,统观《局事帖》全篇,可以知道这是给“无党乡贤”的一封回信。纸短意长,内容丰富,其字里行间流露的信息,还帮助我们解开了这一书札书写日期之谜。本信末行受信人的称呼是这样的:“运勾奉议无党乡贤。”“运勾”“奉议”是曾巩同乡无党的官职。而“奉议”这一官名,因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从太平兴国元年(976)起改称“奉直郎”,直至元丰三年(1080)九月官阶改制,才恢复这一官职。此前100余年,没有奉议郎之称。曾巩在本札末已用此称呼,说明它书于元丰三年九月或九月以后,而当年十月二十六日神宗已召见曾巩,“赐对延和殿”,并结束了外放生涯。因此,这封信只能书写于九至十月间。由于信末已写明“二十七日谨启”,而九月至十月二十六日之间只有一个“二十七日”,即九月二十七日,它便是书写本札的确切日期。这时,曾巩已经62岁,来日无多(三年后他便去世了),当初“与访问,任献纳”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与责任感越来越迫切(这是他回京后的作为可以证实的)。而此顷,他又奉敕要移知沧州了,因此,《局事帖》中急于改变现状的焦灼心就不难理解了。

《局事帖》的收藏历经何良俊、项元汴、安仪周、王芑孙、曾燠、费念慈、许源来、张珩、张文魁等收藏名家。何良俊(1506~1573)在《局事帖》上钤盖的是一方“清森阁书画印”。良俊字元朗,松江人,嘉靖时任南京翰林院孔目,是一个好读书藏书的学者,久居吴门,与文徵明等友善,亦好收藏书画,蓄“杨少师、苏长公、黄山谷、陆放翁、范石湖、苏养直、元赵松雪之迹不下数十卷”。他收的宋人书札亦不少,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吕公弼、韩绛、孙甫、吕大防、吕嘉问、刘正夫、汪藻、赵令畤、蔡卞、蔡翛、陆游、范成大、张孝伯、吴说,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蒋之奇、上海博物馆的张孝祥等的手札不下20余通。皆真迹,可见目力之精。其中蒋之奇、吕公弼、刘正夫、汪藻、韩绛、赵令畤、孙甫、吕嘉问、吕大防、蔡卞、蔡翛和曾巩一样都是元祐党争中人物。作为学者,何良俊对这段历史这些人物显然有特殊的兴趣。此后这批书札悉数被项元汴收得,估计在何良俊之手已装裱成册,才能聚而不散地归于项氏了。这种有目的有选择的分类收藏,从一个侧面证明《局事帖》是被何良俊认定为元祐党人曾巩手墨的。

或许是上述装裱保护措施得法,何、项收藏的这批北宋遗札至清早期又都到了安仪周手中。安氏是大家公认的清代最有眼力的鉴藏家之一,这批书札每一开都被钤上他的藏印(他在《局事帖》上钤有“仪周鉴赏”及“无恙”鹤形印),并著录于他的《墨缘汇观》中。而何、项递藏的陆游、吴说、孙觌、张孝伯等札则未见安氏藏印,估计这批南宋人书札并未与元祐人物札装裱保存在一起,而在安仪周之前已分散他处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安仪周身后,他的藏品大多被乾隆收入内府,包括上述元祐党人书札。而《局事帖》及蒋之奇《北客帖》(今藏北京故宫)、张孝祥《泾川帖》(今藏上海博物馆)皆未著录于《石渠宝笈》,可见它们是在安氏藏品被收入内府前在安家散出的。安仪周之后,《局事帖》被王芑孙收得,但不久就为曾燠家族所有,钤有“盱江曾氏珍藏书画印”。清末,它曾入费念慈手,钤有“西蠡审定”的白文印。费氏是晚清著名金石学家,负鉴赏盛名。他久居苏州,可见《局事帖》正流传于江南一带。

民国,《局事帖》入许姬传、许源来兄弟“天泉阁”,并归于鉴赏奇才张葱玉。张葱玉青年时便以善藏闻名上海,吴湖帆等前辈都极为推崇,所收宋元名迹多精品。新中国成立后被文化部文物局聘任为处长,为国家征集、鉴赏古书画,有一言九鼎之誉。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因经济发生巨变,所收宋元书画及大批名人书札皆变卖殆尽,《局事帖》遂为上海实业家张文魁所得。张文魁亦善鉴定,尤好收书法,后定居海外,1996年以其所藏付佳士得纽约拍卖。消息一出,举世震惊,国家文物局亦派专人前去竞争,是有中国艺术品拍卖以来质量最高的专场拍卖。曾巩《局事帖》由此闻世,而为学界、藏界瞻目了。

古书画的命运,决定于它的流传。《局事帖》和今藏台北“故宫”的那批北宋人书札,从安仪周那里分出,《局事帖》从王芑孙开始,流转于江南几位有财力目力的鉴藏大家手里,得到了妥善的保存,200多年来,逃过种种劫难,和进入内府一直安藏宫中并最后被国民党带到台湾的那近10页北宋书帖一样,都保持着纸墨如新的良好状态。

尹光华说,曾巩手墨历来难得一见,除《局事帖》外,宋元以后绝少见于诸录,原因是曾巩自卷入党争并因之外放,10多年中为求自保几乎不再与人通信,更不主动给京中旧友通信。这是他自己说的:“巩久兹外补,利在退藏,一切不为京师之书,以此亦疏左右之问”;“僻守陋邦,远违严屏。自便退藏,莫驰竿牍之问。”返京后,直至去世,更专注于他的“顾问”之责,为整朝纲、除弊政出谋划策,仅在任中书舍人的100多天之内,就书写有制诰、诏、策200余首。一心国事,私人通信自然无暇顾及。而其前半生因勤于治学,书札手墨也不会多,在文字狱炽烈的时候,一定又人为地被毁。无怪稍晚于他的朱熹,一生留心曾巩的文字,“五十年乃得见其遗墨”。

拍卖之后,嘉德中国书画总负责人郭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我们在拍品结构上做了调整,古代书画的数量和估值比重有所提高,体现出市场成熟的眼光及对精品的追捧。这次大观古代部分精彩纷呈,令大家颇为期待。有不少新晋买家进入古代收藏领域,古代高端品质拍品整体亮相,获得了不俗佳绩,亦从中可见市场现金流依然十分有限。宋元书画作为古代最稀缺的资源,引起高度关注,找到了好归宿。”

事实上,在近两年经济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中国古代艺术品及书画的拍卖呈现明显的单边化模式,那些来源有序、稀缺的艺术精品价格依然坚挺受市场追捧,《局事帖》在今年的高价成交是为一例。而中低端艺术品价格较前几年则大幅度缩水,约下跌60%左右。

记者 李晶晶

赞一个 (0)收藏 (0)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22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22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