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南极非好汉人类家园的最后一块拼图

时间:2017-05-17 10:46:03 

袁越

南极是地球上最为独特的旅游目的地,这一点毫无争议。去南极旅游不需要理由,只需要一颗好奇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以及一笔不菲的费用。不过,南极实在是太特殊了,所有的旅行者都应该事先对南极的历史、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旅游路线和方案,获得最大限度的享受。

2016年11月初,我从北京机场出发,飞往阿根廷最南端的火地岛,再从火地岛的港口城市乌斯怀亚搭乘一艘极地邮轮“海精灵号”,用了将近3周的时间依次拜访了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极半岛,顺利地完成了南极三岛之旅。

离开南极半岛5天之后,我回到了北京。整理行李的时候,我似乎又闻到了南极的气味。那是一种混合了南极海狗和象海豹的排泄物、从它们嘴里喷出的鱼腥气,以及南极企鹅换下来的旧羽毛在泥水中腐烂变质后发出的味道,相当独特。记得我第一次闻到这种气味时觉得很恶心,但后来几乎每次登陆都能闻到它,很快也就习惯了,不再把它当回事,没想到这气味一直跟着我回到了北京,我在自己的家里又闻到了它。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被南极附体了吗?我翻出那件每次登陆时都会穿的红色羽绒服,用香皂把领口和袖口通通洗了一遍。也许是这两个地方暴露在外的抓绒吸附了南极的气味分子吧,我这样想。洗完之后那种味道果然消失了,但当我终于腾出时间坐下来整理南极照片的时候,电脑屏幕上每次出现南极动物的形象,那种味道便又自动出现了,屡试不爽。

仔细一想,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此次南极之行我准备得相当充分,事先阅读了好几本有关南极的书,又上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对此行将要拜访的南极三岛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等等基本情况都有了详细的了解。我还看了不下10部有关南极的纪录片,对南极地区汹涌的海浪、雄伟的冰川、壮丽的冰山,以及几乎所有能在南极看到的野生动物,包括企鹅、海豹、海鸟和鲸的名称、分布范围、形貌特征和生活习性等基本信息也都了然于胸,而且复习过很多次。实际看到的情况和我想象的差别并不大,整个旅行过程也大致在我的预料之中,并没有出现太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换句话说,虽然旅行社针对此次南极三岛之旅打出了“探险”的旗号,但实际上整个过程并没有遇到什么值得一提的危险,探索未知的戏份也不大,和古代那些真正的探险家们的南极之旅有着天壤之别。

当然了,这种情况并不是南极独有的。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旅游者来说,如今几乎所有的旅行目的地都没有了前辈们最初发现它们时的那種神秘感,也不像信息不发达年代那样充满了未知带来的诱惑。拜现代科技所赐,无论是多么小众的旅游目的地,网上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关于它们的详细的旅游攻略,以及网友们从各个角度拍摄的照片,更何况是南极这样大名鼎鼎的地方。

如果说现代科技还有任何短板的话,那就是互联网很难传递出旅游目的地特有的气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此次南极三岛之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海滩上那些动物们散发出来的味道。这种味道无论我读过多少本书,看过多少部野生动物纪录片都无法事先猜到,因此它便成了我此次探险之旅几乎唯一能被划入“探索”范畴的新发现,难怪这种味道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那么多天之后仍然挥之不去。

既然如此,难道现代人出门旅行的目的就只剩下闻味儿了吗?当然不是。当我终于有时间坐下来整理南极笔记,并开始撰写南极三岛游记的时候,还是很清楚地意识到我从这次南极之旅中获得了非常多的收获,这些收获无论事先阅读多少本参考书、看多少部高清纪录片都无法得到,必须亲自去趟南极才能获得。

首先,对于这个地球上绝大多数热爱旅游的人来说,南极都是他们最难到达的目的地,也是他们最渴望实现的人生理想。虽然听起来似乎有些虚荣,但谁不愿意在自己的人生履历表上写下“去过地球上全部七大洲四大洋”的字样呢?

南极洲之所以如此难以到达,不仅是因为它位置偏僻,环境恶劣,而且因为南极大陆上没有永久居民,没有宾馆饭店等旅游设施,也没有民用机场,绝大多数普通游客只能先飞到地球最南端的阿根廷城市乌斯怀亚,然后乘坐为数不多的南极邮轮跨过德雷克海峡才能到达。这个海峡是地球上著名的风暴中心,强劲的西风掀起的惊涛骇浪会把不善航海的人晃得痛不欲生。所以说,如果你想去南极的话,光有金钱和时间还不够,还要有足够好的身体和足够坚强的毅力才能成行,门槛很高。

其次,如果你是一名热爱大自然的生态旅游爱好者,那么南极洲有着地球上最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他任何地方都体会不到。具体来说,南极上空的大气被强劲的环形西风带包围了,来自北方的温暖空气很难进来。南极海域冰冷的海水也被近似圆形的环南极洋流封在里面,很难和来自北方的温暖海水发生热交换。这两个原因导致南极远比北极要冷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总面积高达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表面有超过98%的地区常年被冰雪覆盖,这是一个白色的世界。

南极大陆本身的海拔并不高,但南极冰盖的平均厚度超过了2公里,正是它把南极大陆变成了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寒冷、最干燥、平均风速最快的大陆。如此极端的自然环境使得南极大陆成为地球上对生命最不友好的地方,能在这里存活的动植物种类极少,而且几乎都生活在南极大陆周边那不到2%的未被冰雪完全覆盖的土地上。另外,南极大陆的动植物大都是南极洲独有的,南极之外绝难见到,因此也就极为珍贵。

人类虽然自称是地球之王,我们的祖先虽然很早以前就占领了地球上绝大部分陆地,就连自然环境同样十分严酷的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也没能“幸免”,但直到19世纪初期之前,人类都还没有进入过南极海域,南极大陆更是连看都没有看到过。人类真正大规模地进入南极大陆还不到100年的时间,这里绝对是地球上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地区,没有之一。如果你想知道人类出现之前地球的样子,只有来南极洲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你的愿望。甚至可以说,在星际旅行成为现实之前,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接近星际旅行模式的旅游目的地。这里的一切都和你所熟悉的地球环境相距甚远,很多微妙之处只有亲自来这里走一趟才能体会。

没错,市面上关于南极的纪录片已经拍了很多,但你必须意识到,这些片子几乎都是商业产品,追求的是票房和收视率,因此所有这类片子展现的都是南极自然环境当中最为“美丽”的一面,南极野生动物们在片子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都极富戏剧性,很多情节甚至一点也不输给职业演员参演的好莱坞大片。但真正的南极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只有亲自来一趟才能看到南极大陆平时的样子,看到南极野生动物们“不演电影时”都在干些什么,很多细节都和纪录片中表现出来的景象存在差异。

比如,纪录片中憨态可掬的海豹和企鹅在岸上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懒洋洋的,一点也不“刺激”,它们的身上也被泥水弄得脏兮兮的,一点也不“好看”。再比如,南极是一个对弱者毫无“同情心”的地方,我一路上见到了好几只受伤的企鹅站在原地等死,因为它们的肚皮被海豹或者虎鲸咬出了一道血淋淋的大口子,再也无法下海捕鱼了。我还看见一群贼鸥在分食一只刚死的企鹅,企鹅的肚皮被扒开,露出了鲜红的肌肉和内脏。这才是动物世界正常的样子,野生动物不是人类宠物,像“卖萌”“残忍”“贪婪”这类充满人类情感和偏见的词语在这里是不适用的。

第三,如果你更关心人类,那么南极更是一个人类故事的宝库。市面上任何一本有关人类探险史的书籍当中,南极探险史绝对都是最重要的一章。尤其在欧美国家,南极英雄们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像库克、德雷克、罗斯、斯科特、阿蒙森和沙克尔顿等南极探险家在欧美文化中的地位就相当于曹操、刘备、关公和诸葛亮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他们的事迹就好像《三国演义》那样深入人心,甚至连他们使用的航海船也都大名鼎鼎,好比关公的赤兔马一样在人类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航天飞机和行星探测器有很多都取了和当年的南极探险船相同的名字,比如“勇气号”“企业号”“奋进号”“机遇号”等等。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欧美人把太空探索比作新时代的南极探险,两者都代表了人类对未知世界永恒的探索精神。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人没有参与过南极大陆的发现和地理考察,因此关于南极探险的故事在中国读者当中知名度不高,远不如郑和下西洋。虽然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水平很可能不输给哥伦布或者库克船长,但因为双方的目的不同,最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也不可同日而语。前者只能作为人类史中的一件奇闻轶事而存在,后者则很大程度上改写了整个人类史,划定了当今世界的基本格局。作为人类大家族中的一员,我们不但要了解郑和,更要了解斯科特、阿蒙森和沙克尔顿,他们身上体现了人类最宝贵的探险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缺失的,当代中国人急需补上这一课。

补课当然可以靠读书,但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长见识,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尤其在南极这个冰冻世界,很多历史故事的发生地都完好如初地保留了下来,来现场看一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描述的场景,更深刻地体会当初那些南极探险家们的不易。

但是,由于这里的自然环境太过恶劣,目前绝大多数普通游客都无法进入南极大陆的深处,无法还原很多精彩故事的现场。不过,也有很多故事的发生地不在南极大陆,而在南极周边的海岛上。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岛和南乔治亚岛几乎和南极半岛一样重要,都非常值得去。

可惜的是,有相当数量的中国游客太过看重南极旅游虚荣的那一面,要么过分追求纬度,要么过分贪图享受,选择了坐大船从乌斯怀亚直奔南极半岛的路线。这样的路线虽然可以让游客只花费较少的代价就能登上南极大陆,而且所到达的纬度也可以很高,满足了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需求,但却错过了马岛和南乔治亚岛这两个内容丰富的目的地,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精彩故事。另外,排水量大的邮轮虽然相对较稳,坐起来也许会比较舒服,但却会大大减少登陆的选择、次数和时间,南极旅行中本来就不多的探险成分便会大打折扣,这个做法同样得不偿失。

第四,如果你喜欢科学,关注环境问题,那么你一定要来南极走一趟。南极大陆就是一个露天科学实验室,来南极旅游就相当于旁观了一次科学实验,不但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而且可以从中窥探到人类的未来。南极大陆虽然与世隔绝,但却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可以左右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说到南极和人类未来的关系,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南极地区所蕴含的丰富资源。没错,南极地区富含煤炭和石油等矿产,南极海域的生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当年欧美捕鲸者从南极带走的鲸油和海豹油为欧洲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急需的润滑剂,南极海域特有的磷蝦资源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人类最后的蛋白质宝库。但是,南极最大的价值并不是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而是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试验场。南极大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地质学、天文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和海洋(生物)学等尖端学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露天实验室,科学家们在这里获得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南极臭氧洞的发现。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发现以及随后世界各国共同签署的关于减少氟氯烃等工业气体排放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拯救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当然也包括人类自身。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气候变化对南极的影响。由于上文提到的原因,相对封闭的南极大陆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小于北极地区。但即使如此,南极大陆也是地球上受气候变化影响第二严重的地区,仅次于北极。不断变暖的极地反过来也会给地球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海平面上升即是一例。单从这个角度来看,北极地区只有格陵兰岛威胁较大,而南极冰架的断裂,以及随之而来的南极冰川的消融则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数十年)里使得海平面上升好几米,给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带来严重的后果。

任何一个有机会来南极大陆旅游的人都有可能看到很多不断崩解和退缩的冰川,以及断裂的冰架所产生的巨型桌状冰山。这些旅游手册上列出的“美景”正在以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提醒人们,气候变化的威胁迫在眉睫。

南乔治亚岛的索尔兹伯里平原是25万~30万对王企鹅的繁殖地,图中这些“猕猴桃”就是王企鹅幼崽

正是因为科学家们意识到南极大陆对于科学研究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1957年被定为国际地球物理年,来自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联合起来在南极大陆开展科研活动,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在这次大规模联合科考行动的促进下,以美国为首的12个原始缔约国于1959年12月1日一致通过了著名的《南极条约》,以“冻结”的方式搁置了各个主权国家对南极领土的要求,以此来确保南极科考能够顺利展开,南极大陆可以被人类和平地加以利用。

《南极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正式生效,迄今为止已经正常运行了半个多世纪。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和平利用无主领土的国际条约,被誉为人类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最佳样本。这个条约把占地球表面积十分之一的南极地区变成了人类共同的财产,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南极条约》共有49个缔约国,其中28个协商国(包括中国)有权表决和通过决议。这项条约保证了南极大陆只有科学家、后勤服务人员和游客才能进入,而且所有人都无须签证,在遵守《南极条约》所有条款的前提下共享南极大陆无可比拟的自然环境,以及南极地区那无与伦比的美景。

还等什么?赶紧出发吧!让我们到南极去。

2015年11~12月,意大利摄影师马西莫·鲁米和他的团伙历经3周的航程远涉南极。图为鲁米团队驾船驶入南极海域

打赏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9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9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