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抗生素崇拜与细菌君相爱相杀

时间:2017-05-17 11:41:00 

徐菁菁

每次带孩子去医院看发烧,我的同事W都会对医生的谨慎留下深刻印象。作为非专业人士,她不是特别理解,为什么孩子反复发烧每次上医院都要抽血检查,为什么医生要叮嘱她孩子用药三天不好转,一定要换药;她也不明白,为什么家里明明还有头孢,医生为什么不让吃。所有这些都是她过去经验里所没有的观念。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记忆里,发烧吃抗生素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曾几何时,被唤作“消炎药”的抗生素是家家户户抽屉里的必备品。然而即便如此,当谨慎的医生终于将孩子的抗生素处方放到她手上的时候,她又退却了。她看过一些报道,说中国人滥用抗生素,對身体不好。一个执着的观念留在了她的脑海里:“我的孩子不吃抗生素。”不过有几次,“轻微炎症拖厉害了,还是得用抗生素”。

直到青霉素被发现前,细菌都是人类历史上制造肺炎、伤寒、痢疾、肺结核等疾病的最强大杀手。图为一位妈妈在陪护生病的女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儿科大夫韩彤妍几乎每周门诊总能遇上一两位像W这样的家长。与此同时,另一种极端也让她煞费苦心。家长“一进门就风风火火,说孩子病了得赶紧输液。我们孩子平时抵抗力差,每次得病都要挂水挂个十天半个月才能好”。但实际上,韩彤妍一检查,发现孩子得的是病毒型感染。许多家长并不知道,面对同一种症状“发烧”,医生们必须先区分它是由感染性疾病造成的,还是由其他疾病造成的。而在感染性疾病中,也只有细菌性感染使用抗生素才会有效。

抗生素崇拜和抗生素恐惧,两个极端的共同所指,是对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细菌世界的有限认识。而偏偏,我们又生活在一个无法回避细菌信息的环境里:超级细菌、益生菌;好消息、坏消息,所有片段式的信息进一步强化着我们对细菌的偏见。

细菌偏见的根源深植在人与病痛抗争的医学史里。细菌,一种原始的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壁,有DNA,有细胞器,可以自行生产合成需要的酶并且代谢,可以自行分裂繁殖。直到89年前青霉素被发现,它都是人类历史上制造的肺炎、伤寒、痢疾、肺结核等疾病的最强大杀手。55年前,人类身体内部拥有包括细菌在内的巨大的微生物群落的概念才开始流传,人们开始逐渐尝试认识,我们体内的这些定居者们究竟如何与我们互动,在敌人之外,我们是否还存在另一种亲密关系?

现在,学术界流行的是“我们只有10%是人类”的说法,指每10个构成人体的细胞中,就有9个是搭便车的细菌。人体微生物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攻占了顶尖学术期刊《科学》《自然》《细胞》等杂志的无数版面。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小小的寄生者不仅是我们的好伙伴,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也和它们息息相关。科学家们认为,肠道细菌能影响健康,导致肥胖、糖尿病、过敏等疾病,还会影响你的情绪和行为,就连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症也可能和细菌有关系。

科学界和医学界对人与细菌关系的认识不断被颠覆、修正和拓展,一个时代的常识很快被另一个时代抛弃。在一轮又一轮的知识更新中,公众被科学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科学界和医学界的共识和行动并不足以让人类在与细菌的互动中获得福祉。你服下还是扔掉手中的抗生素药片?作为一个准妈妈,你将采取何种分娩方式?在超市货架前,你是否要选择一瓶杀菌的清洁剂?我们每一个人的许多选择都是这场宏大的互动的一部分。

打赏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11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11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