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满足者”

时间:2017-05-23 08:54:06 

满足者依然会评估各个选项的利弊,但是他们知道适可而止,只要发现了“还不错”的选择就会停下来。他们不会降低标准,但会降低期待。

身边会有这样的朋友:在出门前试遍衣柜里的各种衣服;在车上听广播时要把所有的电台转一圈;为了买到打折的蔬菜,他们愿意开车去遥远的超市;即使有一份合适的工作,他们也还在寻找更好的机会。

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决策者称为“最大化者”,他们追求完美,努力搜寻最好的选择。而另一类人则是“满足者”,他们知足常乐,遇到让人满意的选择后就停手。

“最大化”这个带着数学意味的形容看起来是一个最优解。理性选择理论也告诉我们,消费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然而,人脑不是计算机,生活不能套用公式,穷尽所有选项会让人感到焦虑,而且也是不可能达成的。

“最大化者”的确可能找到更好的东西,因为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但《选择的悖论》一书的作者施瓦茨发现,满足者往往比最大化者更快乐,在选择泛滥的时代更是如此。满足者能用比较轻松的态度去做决定,找到喜欢的东西以后就下手,不会被过量的选择困扰;但最大化者就不同了,随着选择的增加,他们搜寻的范围也在扩大,最后很可能不堪重负。因此,最大化倾向高的人生活满意度低,比较不乐观,甚至更有抑郁的倾向。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最大化者”的倾向,和朋友聚餐的时候,选中餐还是西餐?寿司还是比萨?那家口碑不错的云南菜排着长队,那家有空位的烤肉评分又不太高……我们为这个简单的决定思前想后,用了很多时间去比较和思考,却迟迟不敢下决心。他们在做决断的时候,会把目光专注于最后的结果,但过程中投入的时间与情绪,实际上也是一种成本。我们还在纠结吃什么的时候,满足者已经开始享用美食了。

“最大化者”不能接受犯错,对他们来说,不完美就意味着失败。美国心理学家阿瑟·帕克特在1984年就对这种完美主义心理进行了反思:“他们的连续统一体上只存在两极,无法意识到还有一个中间地带。”施瓦茨则认为,完美主义者与“最大化者”还有一些差异,那就是完美主义者将完美当成他们的目标,不断向这个目标靠近,而“最大化者”却认为这个想象中的最高点是他们可以企及的,得不到它会使他们比完美主义者更加沮丧。

如果“最大化者”在茫茫选择中淘到了最优解,那么之前的努力也不算白费,但遗憾的是,“最大化者”的选择并不一定会让他们感到幸福。他们很容易后悔,对自己的决定不再满意。这种后悔不仅发生在决定后,还会在决定前就使之犹豫不决,施瓦茨将其称为“预期性懊悔”:如果我买了这件衣服以后,又找到了更好看的怎么办呢?

“最大化者”要确保他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最佳选择,可是谁又能保证,那真的是最好的呢?在小事情上,他们逛遍了一条街的每家首饰店,买到一条精致的项链,戴了几天就觉得它变得普通了;挑到了一件漂亮毛衣,觉得商场试衣镜前的自己很好看,回家以后却失去了新鲜感。在人生的重大选择上,他们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选了一个热门的专业,学了两年后又觉得不喜欢;嫁给了一个学历与职业都相当完美的好好先生,发誓要一辈子在一起,却在婚后遇到了另一个“真爱”对象。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在他的演讲中说:“人们对选择的预想是出乎自己意料的。人们对无法改变的事实不仅会接受,而且会更喜爱,反而对可以改变的东西,越来越不喜欢。”寻找“最大化”的习惯使得他们忍不住继续搜寻,并暗自掂量手中这个所谓的“最优解”与花花世界中的其他选择孰轻孰重。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精挑细选的结果仍是一场空。

“最大化者”不仅在做决策时不容易满足,对待生活的态度常常也是如此。做选择的那一刻,他们满心欢喜斗志昂扬,没过几天,新奇感退去,他们又厌倦了。老子说,“不知足者富贵亦忧”。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所说的“幸福的跑步机”,会使他们很快就适应好事情,认为那是应得的,因此不再心存感激,并且有越来越高的预期,寻找更多更好的选项,如此循环下去,他们永远也无法得到幸福。对“最大化者”来说,满足常常仅是一瞬间的,不满足贯穿生活的始终。

1956年,美国决策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提出了一种新的决策方法:满意。这个感性的词语出现在经济学里显得不合时宜,“满意型决策”提出的背景是西蒙认为,人在做决定时的理性是有限的,一来我们身处在一个复杂的信息社会中,二来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受到限制的,既不能拟定出所有方案,也不能将它们排出一个绝对的优先顺序。

小时候,我们是不太会被“选择”困扰的,我们只会抓住眼前的快乐,会为一个冰淇淋开心一整天,为一场雪感到雀跃,但当我们学会去计算每一个决定的成本时,它带来的幸福感就大打折扣了。满足者依然会评估各个选项的利弊,但是他们知道适可而止,只要发现了“还不错”的选择就会停下来。“满意”并不代表着要降低标准,但的确会降低期待——他们会给自己挑选一个心仪的旅游目的地,但心里清楚,他们看中的是这个地方的美食与美景,物质条件差一点也没关系,如果酒店干净舒适,那是额外的收获;如果宾馆环境很普通,他们也能够克服。他们仍有少年时代的单纯心性,记住喜悦的感受并心怀感激,对其中的磕磕绊绊并不在意。他们知道犯错是难免的,买了不合适口红色号,看了一部无聊电影,都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错误的决定可以为下一次选择提供经验。而如果已经找到了合适的选择,比如一种好用的洗发水,一个喜欢的果汁品牌,他们会坚持使用它,不再寻找替代品。

美国喜剧演员、导演路易斯·C.K说,他在做决定时有一个“70%原则”,也就是说,不必等到那个完美的选择,只要对眼前这件事情有70分的评估,就可以开始了。70%的门槛会不会太低呢?路易斯说,只要你做了决定,这个选择的分数立刻就上升到了80分,因为没有为决策浪费时间这一点可以弥补很多不足。其他那些选择被你抛之脑后,你就可以专注地运用你的知识和想法将其完善到90分——我们不必苛求自己在每个决定上都拿到满分。

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满足感,同样地,它们也都会带来一些缺憾。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万无一失的选项,选择后的坚持,或许比选择本身更加重要。

(文/周缘)

打赏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15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15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