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力量

时间:2020-12-10 15:15:15 

方丝佳

故事人物:瞿大我,退休教师。2006年登记加入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行列,致力于红十字精神传播,累计志愿服务时数达9000多小时。

1.延续

凌晨三点,万赖俱寂。奔波了一天的人们都进入了梦乡,瞿大我也不例外。

梦里的他走在一块被浓雾笼罩的空旷土地上,四周没有建筑,没有植物,眼前只有一位步履蹒跚的白发老者,那是瞿大我今天早上在遗体捐献者告别仪式上“送走”的杨老。

浓雾横亘在二人中间。杨老是因癌症去世的,最后几个月被疾病折磨得苦不堪言,此时却有一抹微笑挂在嘴角:“大我呀,其实我……”

丁零零——

“其实我什么?”瞿大我没有听完,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他——3年前在嘉定区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的张老,医院刚刚下了病危通知书。瞿大我接完张老家属的电话二话没说,10分钟内穿戴好衣服,顶着料峭的寒风出了门,直奔医院。

医院抢救室里,张老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瞿大我协助张老的家人联系了上海交通大学遗体接收站,在一旁见证了整个遗体捐献的实现过程……忙完这一切已经是凌晨五点,他来到医院的走廊上坐下,稍稍平复心绪,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饱含深情的给张老写下这样的悼词:“……今天,张老结束了人生的最后一段里程,但他并没有离我们而去,他的生命将随着祖国的医学事业一起前行……”

写完悼词后,他便匆匆赶回嘉定区红十字会“志愿者之家”,草草吃了个饭就联系了下午做志愿服务工作的人。

这样的日子对于瞿大我来说并不特殊,在成为志愿者的12个年头里,这已经变成了他的日常。有邻居不理解他的工作,这么累,图啥啊?

图什么啊?有必要吗?

2.重生

有没有必要,嘉定区马陆镇的陈秀菊最有发言权。

遗体捐赠,是捐献者对生命大爱最直接的体现,真正的难处往往来源于实现者的家属。在经过漫长的“难以接受”的阶段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人最终释怀,但还有很多人始终活在悲伤的阴影里。为了帮助这部分人走到阳光下,瞿大我和妻子李瑛参与了嘉定区红十字会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者联谊会(又称“春蚕之家”联谊会)的筹建。

翻阅材料时,他发现了陈秀菊。

陈秀菊曾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家庭和睦,儿子小龚孝顺懂事,一路顺风顺水地长大,又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可儿子参加工作还不足一年,她就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小龚体检查出淋巴癌,晚期。从此,陈秀菊全家走上了艰难地从死神手中抢救儿子生命的道路。天不佑人,家中积蓄全部用完,负债累累,因为2002年的医保没有现在这样完善。走投无路之际,有许多好心人伸出了援手——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不等,村里也给予了适当的补助。收到了各方的爱心款,懂事明理的小龚有点坐立不安,担心自己,无法回报。直到有一天,在看到遗体捐献的电视新闻后,他的不安有了解决办法:“妈妈,我要登记遗体捐献,将来有一天我走了,就把我的身体捐献给医学事业,研究出治疗绝症的办法,挽救像我一样患病青年的生命。我不想别人的妈妈也和你一样每天以泪洗面,看得我心疼。”

陈秀菊泪如雨下。

5年的抗争后,小龚走了,留下了千疮百孔的家和心如死灰的陈秀菊。她怀疑自己的灵魂也跟着小龚走了,每天唯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给儿子的QQ留言,即便再也得不到回复了。

瞿大我和妻子李瑛来到陈秀菊家里时,见到的就是这样一副景象——

昏暗的没开灯的房间里,唯一的光源是电脑屏幕发出的幽幽蓝光,桌面上只有一个打开的QQ窗口,聊天记录很长很长,都是些零碎的生活日常,没什么新意,外人看来或许很无聊,但却是一个母亲对儿子全部的想念——

“今天隔壁张阿姨家儿子结婚了。我是看着你们俩一起长大的……我以前还经常想你结婚会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做了你喜欢吃的蒸虾,好久没做都有点手生了,也不知道你喜不喜歡。”

聊天永远是单方面的,但她好像也不介意,不回复也没关系,很多话她都说给自己听。

人生里发生的每件事情,都是掠过的风、淋过的水,人会因为它们一点点变样。但小龚的离开就像一阵台风、一场洪水,把陈秀菊原本的人生轨迹全都摧毁了……直到瞿大我夫妇出现。

瞿大我夫妇两人没有一来就硬拉着她出门,毕竟长期在黑暗里生活的人是不能立刻见到阳光的。他们只是轻轻地把房间里的窗户打开了一个口,好让屋外的阳光可以一点点照进来——“秀菊,想想小龚正在看着你呢,还记得他捐献遗体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不让更多的母亲像你这样痛苦吗?”

最终是瞿大我这样一段话让陈秀菊重新站了起来:“秀菊,小龚做出这样有意义的决定,帮助影响到了很多的人,你难道不愿把他的事情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让你的儿子活在更多人心里?”

……

陈秀菊的第一篇稿子刊登在联谊会的报纸《春蚕之家》上后,夫妇俩登门给她送了过来,瞿大我告诉她:“有人来做遗体捐献登记咨询的时候,我们都会给他们看你的文章,告诉他们遗体捐献的意义。”他顿了顿,“你愿不愿意加入我们嘉定红十字文艺宣传队?”

没有太多的犹豫,陈秀菊点了点头,她知道儿子也会乐意看到她迈出这一步。

从那天起,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在QQ上和儿子对话,但是内容却有了改变——

“今天我第一次参加红十字文艺宣传队的活动,是合唱排练,妈妈五音不全你也是知道的,幸亏‘春蚕之家的姐妹们一直热心地鼓励我,下个礼拜五我还会去的。”

“我们《生命之歌》的合唱特别成功,我觉得我的人生好像又找到新的意义了。”

“妈妈和你爸爸一直是家里的老大,遇到瞿大哥和李瑛大姐后,终于知道作为妹妹被照顾是什么感觉了。”

……

3.永恒

被瞿大我帮助过的人不止陈秀菊一个,毕竟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10年。

退休之前,瞿大我这样介绍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退休之后,瞿大我的介绍有变化,但又没怎么大变:“我是一名红十字志愿者,用自己的人道行动去传递博爱精神,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启迪生命、塑造人生,遗体捐献志愿者则升华灵魂、延续生命——比如生前家住环城北路的郁承暐老先生。

郁老是红十字文艺宣传队的一名骨干队员,多年来一直参与红十字精神宣传活动。他早就萌生了遗体捐献的念头,只是这个念头总是遭到子女一次次坚决反对——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在我国,遗体捐献时常遭遇“入土为安”思想的阻碍,子女如果不能让父母完整地离开,不仅自己于心不忍,还会因为没有为老人体面地办后事而被人“看不起”。

与此同时,遗体捐献的宣传工作如同行走在钢丝上,必须拿捏好一个度——太轻,没有效果;太重,又容易变成道德绑架。瞿大我不能强硬地宣传遗体捐献,但他可以陪伴——他可以在郁老重病在床的时候告诉他外面发生的事情,他可以协调——通过多次拜訪,老人和子女剑拔弩张的气氛渐渐缓和。老人有老人的意愿,活得越久,对尘事看得越开;子女有子女的不舍,人是需要寄托思念的,遗体捐献后,逢年过节连个祭拜的对象都没有,只能徒留一腔悲伤、一缕茫然。

沟通得多了,沟通得郁老的子女都和瞿大我非常熟悉了,那一天还是快到了。

在郁老病危的一个星期天,瞿大我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匆匆赶到时,郁老好像已经知道自己生命的沙漏快流完了,睁着已经很难对焦的双眼,颤巍巍地举起手:“我要登记遗体捐献……”

周一上午,瞿大我和区红十字会的领导赶到医院,在郁老家属的见证下帮他办理了登记手续。两天后,郁老离开了人世,走得平静而安详。

4.尾声

又是一天深夜。瞿大我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草草洗了把脸就准备躺下,突然又是一阵急促的催促他去医院的电话铃声——

这样的铃声在他的志愿者生涯里响起过不知多少次——在他想出去旅游时响起,拖住了他离开上海的脚步;在他刚进入梦乡时响起,打断了他嘴角旁的一抹微笑;更在他无数个彷徨的时刻响起,给了他前进的方向、晚年人生的意义。

去医院的路很远,靠在车窗上,他一不小心睡着了,梦里又回到了文中开头那片空旷的土地,杨老停在前方回了头:“大我呀,其实我——”

这次,他终于听完了杨老的话:“其实我特别开心自己做了遗体捐献这个决定,我现在很满足、很幸福。”

那就好。他想起了这些年来的点点滴滴——2007年,岳父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并立下遗嘱要求子女将来落实其捐献大愿。次年,瞿大我和妻子李瑛在老人的感召下,做通儿子的思想工作后,一起加入了红十字志愿者的队伍。十几年来,他经历过心酸、经历过不被理解,日日和忙碌做伴,酸甜苦辣都体会过,但唯独没有后悔,就像他所创作的《生命之歌》中唱的那样:“这里有一条生命的长河,奔腾不息水长流……”爱让我们走到一起,以后的路还有很长,但这一路总有爱相伴。

(插图/桑麟康)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上海故事2020年第3期

美图欣赏

上海故事2020年第3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