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网络购物,想必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都是「淘宝」。想买东西->打开「淘宝」->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筛选->下单 ……在网购一族看来,这大约是约定俗成、天经地义的流程吧。稍微分析一下这个流程,就能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这个购物流程一定是个爷们儿设计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来看一下这张图
简单地说,男性是在“买东西” ——带着明确的目的,直奔目的地,像是在完成一个使命;而女性是在“逛东西” ——没有明确的目的,四处游荡,更注重的是体验过程。
看一看上文中描述的网购流程,是不是很男性化的行为呢?
男性的购物方式在简单高效的同时,也为商家带来了一点不利影响——售卖的商品只用于满足用户需求,而难以做到创造用户需求。当用户的购物目标达成后,便不再停留,这样做生意难免过于被动。
假如让一个姑娘来主导设计网络购物的流程,那么会变成什么样呢?
类比一下女性的购物方式,网购的流程也许会被设计成这个样子:
闲着没事的时候->打开购物App(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被屏幕中的某些商品所吸引->产生购物欲望->不断地比较商品和卖家->最终下单……
一个更贴近于“逛街”的流程。通过“逛街”,让顾客与商品和卖家产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大大的增加了顾客购物的可能性。
在互联网上,男性的购物方式,可以看成是一个“搜索式购物”的方式,女性的购物方式,可以看成是一个“发现式购物”的方式。从卖家的角度来看,显然“发现式购物”的方式更讨人喜欢——这样可能促成更多的买卖。
聪明的创业者们显然不会放过这一点,于是“发现式购物”类的App开始陆陆续续出现,从移动互联网上便可见一斑。
为什么是从移动互联网上开始呢?
原因有四个:
第一, 传统互联网上各个巨头格局基本上已成型,地位难以撼动;
第二, 传统互联网上用户的购物习惯已养成,改变用户习惯面临的困难重重;
第三, 移动互联网成长的速度很快,新的用户习惯尚未形成;
第四,移动互联网很好地捕捉到用户的碎片时间,移动终端上的App更容易随时随地满足人们突然产生的购物需求。
合在一起说就是:一场网络购物的革命,正在从移动互联网开始。
体验一下这些新颖的App们,可以发现有趣的一点:
很多App(例如:「美丽说」,「蘑菇街」)都是针对于女性顾客设计的。也许是因为受到了“女性购物思维”的影响,所以将目标群体都定位为女性,商品的类型也局限在“衣服”、“裤子”、“裙子”、“鞋子”、“包”等女性常购买的商品。
难道女性顾客喜欢购买的商品种类只有这些么?既然基于“发现式购物”来设计App,那为什么将“能够发现”的商品种类做出限制呢?男性顾客能不能也体验一下“发现式购物”的感觉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男性顾客的购买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虽然男性的购物过程很简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购物之前不进行判断。作为一个相对理性的顾客群体,男性顾客往往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决定行动。先了解到自己的需求、满足需求的商品以及购买商品的地点,进而产生购买行为。
假如App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帮助男性顾客参考的话,男性用户采用“发现式购物”也是没问题的。换一句话说:将购物前的一系列“深思熟虑”的过程整合进App中。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
一位男性用户新买了一部手机,此时他自然而然地产生购买手机配件(贴膜、手机壳、备用电池等)的需求。按照最传统的“搜索式购物”的方式,用户会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检索、比较,最后下单。而在移动互联网上,这个过程可以做得十分简单直白。App首先识别出用户当前使用的手机型号,然后推荐这个机型的热销数码配件,使用户很自然地“发现”所需要的商品。简单的两步,既调动了用户的购物积极性,又提供了最佳的购买方案。
事实上这个例子根本不需要局限于“男性”。对于所有的顾客,所有的商品,“发现式购物”带来的用户体验,比“搜索式购物”都要更胜一筹。
作为最贴身的购物入口,手机导购App中容纳的商品,远远不应该局限于“衣服”“箱包”“首饰”。而是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提供形形色色的商品。生活有多丰富,商机就有多巨大。 试想一下,当人们在逛街时,结合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定位到自己所在位置,App的首页便推荐周边的热门商品与商家,这将会带来多么大的便利呢?
显然,一个优秀的导购App,不会“歧视”顾客的性别,也不会限制商品的种类,它需要做到的只是“帮助人们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只此一点,便已足够。(文/IT耳朵 枫间雨)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 马云:我怕20年后中国GDP数字被药品所抢占
- 垂直信息平台: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爆发的点?
- 对微淘“小而美”的3建议:内容流量个性化
- 汽车网媒垂直战:数据营销下的集体焦虑
- 80后IT包工头的大生意:贩卖人才年入数千万
- 只懂互联网的小子们:小心O2O这个大坑!